文学是通向他人内心最快的路径—《皮囊》作者蔡崇达直播间访谈

朗读这篇文章

蔡崇达其人:作家、媒体人、创业家,国内非虚构写作的践行者,“南方国际文学周”联合发起人,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30岁担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其新闻作品曾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最佳报道奖、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以及德国《德意志报》颁发的中国年度特稿奖。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单农”,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32岁的蔡崇达从媒体去职出版了自己的首本散文集《皮囊》刘德华、李敬泽写序,韩寒当监制,白岩松推荐……《皮囊》面世半年,销售达50万册,成为国内纯文学作品中的“独秀”。

 

《皮囊》是一部令人有太多的感动和许多难以释怀的情节的作品,在书里我们仿佛看到自己的成长,自己的家乡,从去年底看到这本《皮囊》,我就深深的被这部作品所感动,也充满了对蔡崇达的好奇,被书中他写实的一个个故事所吸引。今天终于有机会聆听他声音,感受那个真实的人,从他浓浓的乡情,理性的思考里,去读懂这个人的作品为什么会直达我们的内心。

 

关于故乡:

问题:《皮囊》里面不讲成功学,也没有说走就走的旅行,文章就是从故乡的一个小镇说起,那么达达能先给我们描述一下故乡吗?

答:故乡是一个让我很安心的地方,让我有很舒适自在的感觉,有好吃的东西,熟悉的角落,熟悉的很多人,亲切的声音,让我每次回去内心都很平静。还有建议大家,我老家的海鲜真的很值得去吃一下。

问:你还喜欢什么城市?

答:我个人喜欢的地方还挺多的,首先喜欢老家,云南,浙江,哈尔滨等都挺喜欢。

问:假设有一天你功成名就,很累了,你会真的彻底选择回到家乡吗?真的不想很累的说京片子了,只想说闽南话,你会选择回家乡吗?回得去吗?家乡还是那个家乡吗?

答:家乡已经变化了,并且我已经把北京当做我的另一个家乡了,这座城市是构成我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家乡,我很多想法、理念,都可以在这儿找到实现它的可能性。我有两个家乡,福建的老家,构成我最开始的一系列的精神秩序,当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就会回老家,吃一些家乡的小吃,就会有满满的正能量。等我调整好心情回到北京,北京是我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地方,各种新奇性的地方。老家是精神秩序的原乡,北京是我探索无限可能的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家乡,等老了,大概会是两个地方不断的跑了吧。

 

关于写作

问:每个人小时候对远方都有很多的向往,不管我们是不是在小镇上长大,当时读《皮囊》感觉都是在写自己的故事,你到底在这本书里加了什么样的魔力或者写作技巧呢?

答:有机会可以回想一下,当你读到第一本好书的时候,是什么感觉,我觉得我当时读第一本好书的时候,是鸡皮疙瘩全起来了,头顶冒汗,因为我在书里看到了自己。文学很多人以为“文”是修饰的意思,其实不是,在我看来文学是人内心的学问,很多人有很多情感,很多想法,但是一直说不出来,但是那种情绪一直在,所以一个会表达的人,能够把这些都表达出来,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共鸣,文学最大的意义就是一个人往自己内心深处走,一不留神就走到别人内心深处去了,所以世界是由人构成的,人心都是肉长的,有很多的共性,所以我一直认为文学是通向他人内心最快的路径

问:记得曾经你在GQ杂志上发表的3万字的新闻《审判》,这篇文章冷静客观,不想引导人去判断,但是又令人热泪盈眶,读的起了鸡皮疙瘩,而且我还看到专家们说《审判》是非虚构写作的杰出代表作品,你能谈一下吗?

答:其实我一直想谈一下这个问题,就是非虚构写作和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别,非虚构写作为什么重要呢?是因为这个社会太虚构了,所以显得非虚构很重要,真实太难达到了,真实是不容易到达的。深度报道是在说一个事件,非虚构关注的是人心的真实,深度报道是关注事件的原因,把一个事件写清楚,人就变成了为了论证某个事件的工具。而非虚构写作是关注人的真实,终究是人,认为世界是由人构成的,所以非虚构会尝试用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工具,同时思考这个事件和这个社会,这个社会和这个这个小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小环境和这个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我们不仅在这里了解了事件,但写这个事件不是目的,只是载体,你能在这里看到在这事件的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怎么和这个社会发生关系的,构成这个人的很多元素,其实也是构成你我的很多元素,类似的社会氛围、类似的情绪,所以很多人就能够从新闻调查里、从这个人里读到你自己的一些片段,或者从自己的某个片段更深的抵达某个人的内心,这是我追求的非虚构写作的深度吧。

 

关于伙伴,或者朋友

问:在书里感觉你把自己写的挺卑微的,但是实际上在你的新书发布会上看到给你站台的刘德华啊这些名人,同时你还有很多精彩的朋友,你觉得最吸引朋友的是什么呢?

答:我在生活中时有些懒,不回春节短信,生活随意。但是很操心,一旦成为朋友,就会把朋友的处境想了又想,所以,虽然没有日常的繁琐交往,但是一旦见面就会告诉朋友我的担心,我的建议,同时可能还会有一些事情,说不定我已经帮朋友干了,所以,应该说我的真诚会让朋友比较喜欢我吧。交朋友的技巧就是“真”

问:你现在正在忙什么,或者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答:我的电影要筹备了,就是刘德华亲自在筹备。同时我还在写一本书的开头,还在做全面故事计划,是一个很酷的计划,等成熟了会向外宣布。从当当网的排名可以看到,一直占据前面几位的都是外国的作品,抵达我们读者内心的居然一直是外国的作者,所以我是抱着一个愿望,写一本长篇小说,真的能够抵达读者的内心,我想需要慢慢写,或许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吧。

自由提问时间

问:为什么很多时候想写东西,但是有时候又感觉没有灵感去写?

答:表达能力不够,文学一方面是最无用的书,同时也是最有用的书,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的情感都表达不出来,那就只能是你的积累不够,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多读,多看,多写。

问:畅销书都是心灵鸡汤或者成功励志,你怎么看?

答:这种问题经常遇到,但是常常很尴尬,经常严肃作者的书不好卖了,所以我常常在一些会上和一群心灵鸡汤的作者挤在一起。文学这个产业在这时候出了点问题,作家协会的那些作家,他们的生活和我们很不一样,他们抵达的不是真的生活,过的很虚拟,导致能抵达人内心的作品很少,但是人的需求是在的,所以出版商就尝试找一些年轻的作者尝试回应需求,但是他们达不到,就变成了心灵鸡汤,但是这个社会的需求是在的,我们有需要文学的内心了,但是我们的写作者需要不断的努力。

问:你的逻辑思维这么强,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答:没有什么办法,就是训练,我认为写文章最好的状态就是举重若轻,很干净的准确。所以就是理清事情,理清各种感受,理清各种复杂事件,一语中的,所以我就会拼命整理事件的真相,人心的情绪,试图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慢慢的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是有所提升的。所以如果你真的需要逻辑顺,就是锻炼自己,用最精准的语言,最短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没有捷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的逻辑能力非常非常强了。

问:我也想在写作这方面锻炼自己,你是不是觉得从30、40开始训练写作,会不会有些晚呢?

答:写作是对人心的抵达,是对人性的通达,所以再晚都不算晚,不能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拥有这种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你会觉得自己就像是开天眼一样,你会看到更多人的复杂的美好,更生动的景致,所以永远也不会晚。我们都读过一个课文,达芬奇画鸡蛋,最简单也最困难,画鸡蛋是最简单的,但是真的用笔去画出来,又非常的困难,文学是真的要去呼应内心,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文学,文学是对自己和他人最精准的内心的表达。比如你此刻很难过,那你尝试去理清你自己的的难过,哪几部分构成,有那几个层次,非常准确的去刻画,因为你自己会清楚你的描述有没有抵达你自己的内心,你可以去尝试描述,如果你真的抵达了你的内心,那么你把你写的东西给别人看,别人也会感受到你的情绪和情感,当你尝试更复杂的东西,一点点精准开始尝试描述更多复杂的东西,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会写作了。

问:你自己进入写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我的写作过程有些小奇怪,写作前会很紧张,就一个母体进行思考和感受,像怀孕一样,一点点成长,一旦写出开头,写出第一句话就放松了,我是可以写一会儿然后出去和人聊聊天,写作前比较紧张,当写出第一句,我在乎的东西就是已经成型了,就是慢慢生出来的过程,那就不困难了。

问:什么时候可以丢弃皮囊,什么时候在很疲惫的时候,又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皮囊呢?

答:很多人到北京来闯荡,但是又感觉很累,又想回到故乡去,但是实际上已经回不去了,所以就是心已经无法抵达远方,那就是心不安,心安了你就不会这样了,心安是最大的修行,心安就是要找到内心的渴求,找到和他们相处的办法,安然的享受各种欲望,各种渴求,看看各种渴求是不是被满足,其实无论满不满足,都是一种收获,累也是收获,疲惫也是收获,每种体验都是一种收获,这个过程就会让自己的生命体会静水深流的感受。

问:你最初的梦想是什么?

答:希望自己懂得享受这世界带给我的一切,我也希望很享受的做出来的一切也同样能带给别人很享受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很美妙的状态,那样的话我的生命就成为别人的一种礼物,别人也会成为我的一种礼物,这个梦想有些大,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问:你的文学造诣归结为天赋还是勤奋?

答:如果你的手指头被刀割了,你竖起指头甚至可以感到风的流动,任何苦难的过去曾经是一种伤害,但是任何伤害你的东西,也可能是滋养你的;有些你觉得是天赐的东西,反而是伤害你的。如果一个人懂得享受自我的一切,懂得珍惜上天给予的一切,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终究是好的,你终究可以自己活得非常美好。

问:你的人生经历过挫折吗?

答:其实过去我当记者也常常问到别人这个问题,当别人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我会觉得很矫情,但是到了我这个年纪,越来越感受到,我高考提前一个月告诉我不能保送,理科转文科,家庭遭遇那么大的困难,但现在我看来那都不是挫折,或许那些有伤害我和造成内心的冲击,但是我收获到了特别美好的东西,比如在我们家那么困难的时候,我们家人的情感我反而更真切的感受到了,在我高考不能保送,我反而意外看到了我自己挺能坚持的,是不是挫折看你的内心如何认定,生活是一个体验过程,所以要看你内心是怎么认定的,任何挫折你都可以从中品到美好的感觉,我都会珍惜和感恩它给予我的一切。每当我陷入负面情绪的时候,我都会告诉自己,当它过去之后,我都会珍惜和感恩这种不好的体验,感谢它丰富了我的生活。

问:你一直徘徊在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你是否还相信神明?这算是信仰吗?

答:我应该算有信仰,因为我相信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具体的形式,我真的愿意相信有比人更高的存在,人必须向那种更高的状态去靠近,不一定是神明,但是人需要那种更高的状态,另一方面我又相信人是可以去尝试抵达的,我也相信这种更高的存在与人是充满情感的,是可以交流的。在我困难和徘徊的时候,最终会用这种力量来给自己鼓励,同时也是告诉自己可以超脱来给自己力量,我认为所谓神明就是每个人要找到超越自我的某种力量,超越自我的某种状态。当你陷入生活的某种困惑和无助的时候,你会稍微跳脱出来再俯视自己的状态,那会发现你的世界就会再次打开,就没有那么难受了。所以我愿意相信有更高的存在,也会在需要超脱的时候,学会以更高的眼光来看和审视自己,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信仰,但是这就是我不算信仰的信仰。

 

从这次访谈里,第一次听说“非虚构写作”,才明白文学的真正意义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而是需要让我们的所有文字都精准简练到一语中的,这一次的直播间,不仅仅是一次作者和读者的见面会,我想,更多的是,蔡崇达为我们上的一堂关于写作,关于文学作品的课,让我们更懂文学的意义,文字的魅力,他的关于文学的理解,对于我们犹如棒喝,让我们从那一堆堆世俗的华丽丽的文字中警醒,终于明白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好,是一份对内心世界的抵达,终于明白真的安心,是安然的接受生命经历中的每一个当下。

蔡崇达还很年轻,但是他对人生的经历,因为每一步的深刻的理解和表达,却让他收获了更多的人生,抵达了更多人的内心,我们喜欢他的作品,也期待并祝福“皮囊”不会成为沉重的铠甲阻碍蔡崇达的前行,反而会因为“皮囊”给予他的力量,让他走的更远,给我们带来更多好的作品。让我们可以通过作品走近他,找到更多我们想要的答案。

 

蔡崇达推荐的书: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和其它他的作品

菲利普·罗斯 《美国牧歌 》等

维·苏·奈保尔作品 《河湾》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文学是通向他人内心最快的路径—《皮囊》作者蔡崇达直播间访谈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