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步集》 陈丹青 -读书笔记

朗读这篇文章

《退步集》 陈丹青-3/4

  • 我是个清楚自己的言论不可能改变任何事物而索性开口说话的人。
  • 据1949年统计,北京城有名字的胡同共三千零七十四条,而近年以每年六百条的速度予以拆毁。一位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早已说过:我们正在毁灭这座伟大的古城,不是因为战争、革命,而是因为建设。
  • 中国人现在开始讲究时尚与整容,多少姑娘不惜为脸面腰身的好看——她自以为好看,或者,她自以为别人会认为好看——而开刀拉皮,隆乳减肥,大把大把花钞票。建筑,都市,也有脸面,也该讲点脸面的吧。当我们起造一幢大楼,就已经在树立“风格”,构成“文化”,散布“气息”。当我们起造一幢大楼,我们要不是在给文化积德,要不就是在给祖宗丢脸啊。
  • 上个世纪初叶,杰克·伦敦写成长篇小说《铁踵》,他说,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资本主义的铁踵。是啊,今天我们能做的事就是倾听那铁踵的巨响。
  • 张爱玲敏感。她对胡兰成说,看她静安寺公寓里两个洋人的小男孩放学回家,电梯升到楼顶上,太阳荒荒,互相说声再见,分头关门进家。她说,这样的冷,看着都寒心。
  • 我所遇见的有品位的西方人,都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神秘与精致抱有高度敬意。据大文学家博尔赫斯说,他以为全世界最美的小说是唐宋传奇中的《霍小玉传》。
  • 当年鲁迅先生列席某次出现争议的例会,京官在一项议案中说,没钱的人没资格说话,鲁迅当即从口袋里掏出钱掼在桌面上道:我有钱!鲁迅先生争的是说话的权利。
  • 我也曾一路无知而愚蠢,只是贫穷年代的愚蠢无可羞,也无可张扬。现在我可能聪明一点了,只因逐步摆脱了愚蠢,并愿继续摆脱:不必同国外比较,我所比较的对象,是我自己。
  • 且看今日中国城市,汉唐明清之相何在?我总记得鲁迅先生20年代为长篇小说《杨贵妃》创作计划走访西安,归来叹道:“连天空都没有一丝唐朝的气息!”
  • 过去五十多年,中国的“文化”事业从未摆脱“没有文化”的“制约”。“没有文化”是一股无比强大的“文化势力”,“文G”即是显例。那场革命的遗患(或曰“遗产”)之一,即空前庞大的“行政文化”。
  • 奇怪:在号称自由、民主、私有化、个人至上的西方,我处处看到——仅就建筑为例——普遍的共识、规划、协调、纪律、远见,以及整体文化意识;而在实行……(省略16字)的中国,我处处发现——有建筑景观为证——公然的无序、违章、彼此掣肘、故意失控、短见、临时性、小集团利益、自作聪明,以及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
  • 米兰大教堂始建于四百年前,至今尚未完工,我去时,眼见专业施工队仍在屋顶部分工作,包括严格按文艺复兴样式制作人物雕刻。
  • “文G”是人的浩劫,此后迄今,是景观的浩劫,此一浩劫,方兴未艾——“文G”,已经内化为我们的集体人格,集体遗传。
  • 好的教育——容我说句空话——是教育“人”,是“人的教育”。不过在眼下中国的人文艺术教育领域,我看不到多少真正的“人文”与“艺术”,我看见什么呢,说句实话:还是根深蒂固的“行政文化”。
  • 多年后,我在安东尼奥尼题为《中国》的纪录片里看见了六七十年代的北京,空旷,荒凉,沉闷,我看了,居然很亲切,那是我这辈人关于北京“文化记忆”的经典版本。概括说来,北京不是明清帝都,而是一座G*CD的城市,一座被G*CD成功地乡村化的城市,一座完全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城市,就像今天电视里出现的朝鲜平壤,空旷,荒凉,沉闷。(晓评:安东尼奥的这个纪录片分上中下三集,去年十月份的某一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碰巧看过。)
  • 大家知道,民国年间张伯驹变卖房产,购买晋唐时代的稀世文物,解放后又将文物捐献国家。可是他晚年怎样呢?我有一位京城朋友曾是张伯驹的忘年交,说起这位民国公子的最后岁月——70年代末,张老先生每天醒来头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机,对着所有节目张嘴傻看,除了吃饭,一刻不离开,直到夜里上床睡觉,直到死,天天如此。
  • 大致说来,凡越是遥远的、消失的人事,越是安全的、可说的,越是切近的人事,则糊涂一点,能不说,就别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退步集》 陈丹青 -读书笔记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