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波普尔(1)

朗读这篇文章

原创 小蚂蚁和小蜻蜓
这一周和后老师的自习计划进行得不是很顺利。因为周末决定各自放假,所以心实在是有点野了,东拉拉西扯扯一本薄薄的《赵敦华讲波普尔》看了好几天都没看完,所以今天推送全本读书笔记的计划就泡汤了。我和小蚁建这个号就是为了督促自己学习的,所以我要多检讨。
前两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话题,说的是“看起来很薄但是很难读的册子”,我觉得这本书算是一个典型了——思路清晰明了,语言深入浅出,但每句话都信息量巨大,恨不得读书笔记比书还长。很值得一读的书,推荐给大家。

▼ 文 | 徐栖

波普尔1902出生于奥地利,是有犹太血统的基督教徒。由于幼年经历影响,他的一个很有名的原则是:“绝不要纠缠于词和意义的问题。”(P3)这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影响了他的思想体系。
1919年发生了两件对波普尔很重要的事情:1.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2.与爱因斯坦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目睹暴力事件,他确信“共产党的策略是人为地加剧社会矛盾,用激起统治者镇压的手段诱发阶级革命”(P4)所以厌恶流血的他站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反面。此外,“1919年左右,波普尔还接触了弗洛依德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P6)波普尔认为:
1.精神分析不做任何预言却宣称能够解释一切有关意识的现象,因此是“前科学”;
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作精确预言,且符合预言不能证实自己的理论,不符合却可以证伪,这是真正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介于两者之间;但后继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修订为不可证伪的,这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伪科学。
十二世纪初的维也纳学派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策源地,波普尔也参加了一些外围的组织。1932年他发表《研究的逻辑》并在其中讨论了两个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以及科学方法的问题。(P8)在这里他和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分歧:波普尔认为“能够一劳永逸地证实一个假说和猜想的归纳过程是不存在的,不能被证伪的理论便不是科学的理论。”(P8),而逻辑实证主义则认为“证实原则是区别科学和形而上学的试金石;证实的过程主要是对经验材料进行归纳的过程。”(P9)
在政治上,他认为共产党一开始对资产阶级民主派诉诸暴力,而后又对资产阶级极右派/法西斯主义放弃反抗,因为极右势力更容易激起人民的反抗。波普尔认为“这种政策基于对革命不可避免性的信仰,这一信仰造成了欧洲的灾难。他把这种对历史规律的信仰称为’历史主义’,反对历史主义成为(波普尔)政治思想的中心点。”(P10)波普尔认为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根本上都是历史主义的。而“所谓历史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存在着一条决定社会发展的铁则,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是不可避免的,人为的努力可以加速或延缓其实现,但却不能创造或取消它。”(P10)波普尔对于历史主义的批判与他对于科学问题的讨论在逻辑上是同构的。
1936波普尔发表《历史主义的贫困》;二战期间他在新西兰执教并完成《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在西方哲学的传统中考察历史主义的起源与发展。”(P11)在书中,波普尔认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都是历史主义的奠基人,因此是封闭社会的奠基人,也因此都是开放社会的敌人。这本书成为西方社会抵御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工具。
1946年波普尔来到英国。当时英国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因此波普尔显得并不合群。“波普尔与分析哲学家的分歧时两种哲学观的交锋。分析哲学家主张哲学和科学的区分,强调哲学自身并不能增加人类知识。波普尔却强调,哲学是科学方法论,对于人类知识的增长具有指导作用。波普尔反对把哲学变成脱离科学和社会现实的’纯’理论。”(P14-15)
波普尔的理论有三阶段: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其中心思想即“理性的批判是科学的标准,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民主的保障,是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是宇宙的精华。”(P16)
科学哲学
在《科学发现的逻辑》序言中波普尔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是知识增长的最重要、最有趣的实例”(P17)。“在波普尔看来,科学知识的进步之所以是人类知识增长的最明显的例证,这是因为科学知识是一个新的理论不断地替代就理论的过程,而不仅仅表现为知识内容在数量上的增递。”(P17)把人类知识的认知比作一层层盖大厦是不对的,因为人类知识本身并没有根基,人类知识的增长是一个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过程。波普尔和传统认识论有着根本的、决定性的差别:“传统认识论关心的是知识的基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知识的性质、范围等诸问题。而波普尔的中心问题始终是科学方法的问题。”(P18)
传统认识论基于归纳总结。如培根认为经验是可靠的,我们认知事物主要依靠以下几步:1)观察与实验2)对观察、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总结3)提出假说4)通过实验对假说进行证实5)把证实了的假说表述为理论。而休谟持怀疑主义:“感觉材料之间只存有偶然的联系,而科学规律却必须具有必然性。加之,偶然和必然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联系,而科学的方法却必须服从与逻辑思维。因此,归纳法不能证明普遍使用的科学规律和事物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P20)
因此我们只有两条路可选:或者1)否认归纳法,坚持科学真理必然性。这就导向了康德——“康德的先验哲学的方法在哲学上有着重大影响,但却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或者2)坚持归纳法,否认科学真理必然性。这把我们引向了休谟(在内的经验主义者)。休谟区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只有关于逻辑和数学的真理才是必然真理,科学事实或者关于事实的真理是通过归纳得出的偶然真理(因果关系是习惯的作用,但习惯是重要的)
逻辑实证主义遵循休谟的实证原则——“一切关于事实的判断有无意义取决于是否存在着能够通过经验来检验这一判断的方法。根据实证原则,科学真理必须服从归纳法的证实、检验,归纳法是达到科学真理的必经之路。(P20-21)”并提出了第三条解决道路:科学真理是成功概率很高的真理,归纳法是概率理论相关的归纳逻辑。
与此同时,波普尔认为“对重复性的信赖不过是一种迷信,所有关于归纳的理论都优先考虑重复性。”(P21)优先考虑重复性的归纳推理是不正确的。波普尔从以下三点批判休谟:
1)归纳法的心理学理论批判:“重复活动是机械的,不会在心理上造成对规律性的信仰。… …只有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去观察,我们才会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到相同相似之处… …人们在生活中的很多习惯和信念都是幼时一次性的经验所造成的。重复的事实和重复的行为一样,是在信念和观察之后,而不是在其前产生的。”(P22)
2)归纳法的逻辑理论批判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并非实证主义所说的高概率真实理论,而是一种真实概率很低的大胆猜测。一个陈述为真的概率与其内容成反比。这意味着,一个陈述为真的概率越高,它的内容也就越贫乏。
3)基础论批判:基础论所支持的归纳法是没有必要性和有效性的,经验科学并不依靠感觉经验作为基础。观察和理论是两种不相关联的东西,观察总是有选择的,单纯的“做观察”是愚蠢的,不可能的。
波普尔的观点首先针对逻辑实证主义者:后者把“经验和理论的区别表达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的区别”,“观察语言不受理论影响,它陈述了理论语言的证据或基础”。(P25)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这一错误不是偶然的失误,而是一种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的普遍倾向。”(P26)也就是说,知识论的独裁主义“一劳永逸地证实知识真理性的企图。独裁主义用证实排除了对证实过的知识的批判和否定,它也可以称作证实主义。”(P26)总结来看,“波普尔的科学哲学与传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分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证伪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对立;第二,试错法和归纳法的对立;第三,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教条主义的对立。”(P2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 | 波普尔(1)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