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直播》观后感 :一个人的自我救赎背后

朗读这篇文章

一个人的自我救赎背后

——《恐怖直播》观后感

文/寂地

(30天电影交流群)

题 记

这个发生在一间直播室的称之为恐怖袭击的故事自一开始就紧抓着观众眼球,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导演 金秉祐)

自影片开头一个电话打进后,利益二字就一直贯穿整部电影。被降职的尹英华想凭借一个头条而打翻身仗,以恢复新闻主播的职位;上司为了收视率,不顾一切,拒绝报警拒绝谈判;政府一味选择敷衍逃避,坚持以依“法”治国。这个发生在一间直播室的称之为恐怖袭击的故事自一开始就紧抓着观众眼球,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想到与之主题相关的一部影片和一个故事。那部影片是《早间主播》,2010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个脱口秀主持人的悲喜人生,影片男主人公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做节目也越来越不理想,保守的节目风格使节目收视率下降。不久电视台新来的女制片人因活力四射、创意无限而与男主在创造上产生分歧,而另一个王牌节目主持人愈来愈厉害,这使男主更加着急。最终,男女主合力打造了精彩的早间秀,一切又恢复了生机。

这部影片的内容与《恐怖直播》相比,主题不宏大,没有牵扯到国家高层,没有牵引出社会矛盾,而是新闻机构内部的意见分歧。但这一点和《恐怖直播》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最终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齐头并进,尽管起初有不和,后者却呈现出不论上司还是职员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悲剧的进一步升华。

另一个故事是以前看过的一个真实事件,讲一个刚进媒体机构工作的职场新手,因久久没有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而面临着失业的危险,上司下了最后通牒,再找不到新闻素材就炒了他。他只能夜以继日地奔波,在一座天桥下他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以乞讨为生的盲人小女孩,小女孩鼓励他要他相信自己。但就在几天后当他看到一辆失控的载满钢筋的卡车冲向大桥时,他犹豫了,脑海里是上司那张狰狞的脸。他没有救下小女孩,眼睁睁地看着钢筋穿过小女孩的身体,就在那一刻,他举起了手里的相机……自然而然,新闻播出后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但没多久,他主动辞去了工作,去了远方,从此没有再踏进业界一步。

一个日夜受良心拷问的人是没法生活下去的,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但值得庆幸,他还有良知。男主最后内心的顿悟是整个影片的高潮,他虽然为了前途不顾百姓安危,并且贪污受贿,但在最后他在快速下降的大厦里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当他镇定地坐在摄像机前道出事情原委、向所谓的恐怖袭击者伸出双手时,他泯灭的良知就已经在苏醒。

职业素养是从事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自我规则,在无论哪种职业中都无比重要,尤其在传媒行业,在这个充分掌握话语权的地方,说什么、怎么说牵扯的东西很多,是做党政机关的耳目喉舌还是秉着为人民服务、吐露百姓心声的原则做媒体。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贪婪、自私并且利益熏心,也看到了真正存在的社会现实——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矛盾。导演要表现的是不仅是前者,更是后者。男主在最后内心的顿悟是整个影片的高潮,在我们国家当下提倡自由、平等的现状下,也存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但在国内这样题材的影片几乎没有出现在银幕上的可能。看完影片在课余和同学一块谈论,她们也被电影题材的选取很是赞同。

另外我在课后查询这部电影的相关资料,才发现这部电影与韩国在同一年同一时期上映的一部电影《雪国列车》相比,影响力不大。但是在这之前我甚至不了解《恐怖直播》这部电影,前者是国际化的大手笔,而后者是小制作小成本的电影,但导演所要在影片中展现的社会现状却丝毫不输《雪国列车》的主题。另外片子在声音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音乐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声画关系在影片制作中很重要。

韩国导演通过电影中的精致影像表达强烈的民族主义与民族情绪。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金基德导演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弓》。那么,韩国电影中我们能认识和参照到什么,进行电影类型特点和结构样式的研究,关键是要对韩国电影的制作艺术风格和审美风格进行分析,特别要研究在电影中是如何融人民族情绪与民族主义的。冯小刚导演的新作于前几日正式上映,因为影片内容,在审查制度下,无法如期上映,调整到11月18号。但在上映时,仍然以《我不是潘金莲》作为片名,而不是《我叫李雪莲》。期待国产片的良心之作,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审查的基础之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恐怖直播》观后感 :一个人的自我救赎背后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