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 在人间被吹打着的人生

朗读这篇文章

在人间被吹打着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勾阿莹

《呼兰河传》是一部不像小说的小说,是一篇不像自传的自传,是一本无比荒凉萧索的奇书,在彻骨的寒冷中,很快就读完了,并油然生出无可奈何的苍凉感,无能为力的脆弱感,无可救药的痛楚感,无法挽回的失落感,甚至还有无声无息的美感,即使这美感很病弱,也仍然不能不使我炫惑。

一直觉得,萧红的文字里面是藏有冰的,它坚硬、凛冽、苍凉,带着锋利的冰碴,可以划破肌肤,甚至刺穿灵魂。她的文字,卸下一切表象的唯美,敢于选择平凡和卑微,她从不炫耀写作技法,只是不偏不倚、淡漠无奇地叙述着,但在这无意无情的叙述中,我却偏偏看到了深情和挚爱。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从中我读出了——悲哀!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从中我读出了——无奈!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工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从中我读出了——寂寞!

” 看起来真是万分的好看,大院子也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一进了院,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窗明几净,空气特别新鲜。花盆一盆一盆的摆在花架子上,石柱子、金百合、马蛇菜、九月菊都一齐的开了。看起使人不知道是什么季节,是夏天还是秋天,居然那马蛇菜也和菊花同时站在一起。也许阴间是不分什么春夏秋冬的。”

从中我读出了——凄楚!

“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从中我读出了——荒凉!

当悲哀、无奈、寂寞、凄楚、荒凉……等等,这些被朔北的寒冷冻僵的词语,在头脑中频闪之后,我终于明白,萧红为什么近乎绝望地喊出:“痛苦的人生啊!服毒的人生啊!”人的一生中究竟要受过多少悲苦,才能让文字透纸生凉!《呼兰河传》是一首无序的叙事诗,是一幅讽刺的简笔画,是黑色幽默,是含泪的苦笑。它是一串凄婉的童谣,以小女孩儿的视角来观察周遭,开始读时略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地沉重起来。它内含无边的悲凉,却绝不铺张笔墨,欲言又止。人物塑造,只寥寥数笔,追求神似。萧红手持同情的荆棘,留情地鞭笞自己的乡邻,她把这些卑微到尘土里的乡邻,屈从于愚昧传统里的乡邻,无知、顽固、甚至有些残忍的乡邻一一指给我们看。如,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等等,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都像最低级的苔藓植物似的,没有水分,没有土壤,甚至没有阳光,也能够生存,他们的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萧红勾勒这些乡邻梦魇似的生活时,是用不带色彩的现实笔触,他们因愚昧、保守、无聊而自食恶果;同时也因无欲、无望、无求而自得其乐。

不要苛刻地在《呼兰河传》中去寻找作者思想的弱点,这有些不近人情,或不够厚道,更不要批评作者笔下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意义。不要苛求在童年的视角里,一定要清晰看见封建的剥削和压迫,贫穷、愚昧、保守就是封建社会的外部表象。萧红坎坷半生,逃难香港,贫病交加,被命运无情碾压后,回忆起破壁残垣上的故乡,心生悲悯,但没有隐忍。她就像一只无脚鸟,一生漂泊,却从未停止过抗争,她深入骨髓的韧性,注定不甘,《呼兰河传》完稿,红尘委地,大器终成。

书目推荐人简介:唐蕾,70后,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会员。1988年毕业于阿城师范,2003年毕业于阿城电大汉语语言文学专业。1997年至今工作在阿城继电器小学,2017年参加呼兰河读书会,2018年参加黑龙江省全民阅读推广人培训。热爱公益事业,是阿城爱心公益行支教老师,哈尔滨十方缘二星义工。热爱传统文化,喜欢朗诵、阅读、书法。代表作品《母爱,浸润着甘甜》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呼兰河传》读后感 - 在人间被吹打着的人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