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文学洛神如诗如歌的记忆

朗读这篇文章

文学洛神如诗如歌的记忆

_______读《呼兰河传》有感

唐蕾

喜欢上萧红的作品,源于2017年8月呼兰河读书会举办的民国诗歌朗诵会,从那时起加入了呼兰河读书会,结识了文化学者、萧红文学馆执行馆长、哈尔滨十方缘负责人章海宁老师。同年,11月11日在省图书馆龙江讲坛听了一场章老师的文学讲座《萧红的朋友圈》。2018年8月再次参观萧红故居,买了一本《呼兰河的女儿》献给萧红百年,从那时起,对这样一位民国才女,有了割舍不断的情感。作家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民国才女萧红的“旷世之作”,用诗一般的意境,含泪的微笑,守护着心灵的家园,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凉的歌谣。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以感情起伏为脉络,为生长的家乡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各种各样人物的生和死,欢乐与悲哀作传。全书七章,浑然一体又各自独立,尾声令人回味,似乎作者还埋下了伏笔。在这部“叙事体”小说里,作者充满童心童趣地描写了她和祖父的后花园,这里有萧红儿时的任性,有祖父对她的疼爱,有对近乎愚昧的贫苦乡亲的心灵审视。萧红的童年因为有了一位慈爱的祖父而回忆满满,弥补了幼年丧母的缺憾。读罢这篇小说,萧红和祖父的园子,就跃上心头了。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植物是自由的,动物是自由的,人也是自由的,萧红在园子里感到很快乐,这可能是她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温暖记忆。每天和祖父在一起像个跟屁虫,祖父干什么,她就干什么,祖父铲地,她也铲地,竟把韭菜当做野草一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祖父认真教,但她并不细看。祖父浇园子,她也浇园子,但并不是住菜上浇。尽管如此,祖父并不舍得说她。她的任性还体现在儿时捅家里的窗户纸,而且是挨着排地捅破,于是祖母就用针刺了她,从此,她就开始不喜欢祖母了。

在《呼兰河传》里,她用大量的笔墨写对祖父的怀念,对底层老百姓生活困境的一种包容,而这种包容我理解为悲悯会更恰当些。这种悲悯哀伤的情调贯穿了作品始终,小城人面对大泥坑的得过且过,面对跳大神的愚昧,面对小团圆媳妇惨死的漠视,面对有二伯,冯歪嘴子的麻木等,萧红用她特有的儿童化视角向我们娓娓道来。

萧红一生都在逃亡,从家族逃离之后,从北平到哈尔滨,从青岛到上海,从重庆到香港。萧红是不幸的,从脱离家族、被做人质、失去孩子、贫穷、战乱、情变、疾病,这些痛苦的经历她一个都没躲过,但她依然笑对人生。萧红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遇见了恩师鲁迅,遇见了当年把她带上文坛的哈尔滨左翼文学青年舒群、萧军、罗烽、金剑啸、白朗等人。

读《呼兰河传》,读出了童心,读出了凄凉,读出了挥之不去的伤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呼兰河传》有感 -文学洛神如诗如歌的记忆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