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分享

朗读这篇文章

阿城作协女子读书会举办了第24期读书分享,分享的书目是萧红的《呼兰河传》,由唐蕾推荐。

《呼兰河传》是黑龙江作家萧红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许是家乡人的作品,写的家乡事儿,虽然是父辈们经历的时代,但是依然感到亲切熟悉,所以在分享现场,大家各抒己见,话题宽泛,并且很有深度。

1.有文友说,讨论一部作品首先要“知人”才能“论事”,的确,任何一部作品的问世,都有它的时代背景,有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者是和作者经历有关的故事在里面。萧红,一个民国时期的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爱玲)之一。萧红的童年是灰色的,成年后婚姻的错位、爱的缺失等都是她未来生活不幸的根源,当然战争带来的一切也都是悲苦的,也是她英年早逝的一个因素。精神的孤独和物质的匮乏;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的落差;挑战传统风俗以至于婚姻的失败,流言蜚语让她不堪重负,生活也极度困窘,最终染病在身,31岁早逝的悲惨结局。孤苦凄惨!

2.作品中的人物和环境,是当时呼兰河小镇的真实写照。故乡,在很多人笔下是遥望、是眷恋,而萧红远走他乡之后,她小说中的故乡是天寒地冻的,而且是冻裂的凄冷景象。作品中提及的土坑,行人不便、动物淹死在其中,但是讨论的各种办法中就没有一条是把此坑填平,有时候土坑还是人们食用非正常死亡家畜的最好借口,还有很多小人物、小事件填充了萧红的记忆。那个故乡是她内心伤痕的见证地,是她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的,街道、人物、陋习等却像烙印一样刻在了她的内心深处,不管她爱与不爱、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就是那样存在过,存在着。无奈还要忍耐!

3.“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一传统观念的传承在这部作品里是有代价的。我原以为,熬成婆婆就是颐养天年的养尊处优,可以不劳而获的轻松愉悦。在那个物质匮乏、填饱肚子就是幸福的年代。“童养媳妇”不能当儿童对待,“养”是有规矩的,“小团圆媳妇”一个12岁而被说成14岁、吃3碗饭的大方媳妇是不合格的。要接受婆婆的各种“规矩”:挨打、受骂、烙铁烫脚心、用很热的水当众洗澡去病等。作者在描述这些场景时,没有评论是非对错,平静地述说着她目睹的一切。萧红,一个走在时代前沿的女子,要承受多少诟病,就像她自己所说的“女人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何等悲苦!

4.曾经对“东亚病夫“一词很敏感,单纯地以为是国民身体的状况不佳,读完《呼兰河传》,对“病”字有了切肤之痛感,精神的萎靡不振,麻木、冷漠、迂腐之“病”,病到膏肓好难救治,用跳大神来治病和鲁迅的《药》里蘸着人血的馒头来治病一样,那种迂腐、固执、封闭的思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当年毅然弃医从文的缘由。小镇上的人们大多是善良的,但是寂寞、孤独、悲苦,却又不知觉,受到虐待无力反抗、无法逃脱,甘愿忍受,旁观者可以心安理得地观赏着发生的一切,那份漠然和适应读后心里酸楚而又无奈。

一部优秀的作品给读者思考和交流的素材特别宽泛,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和那个年代的人们相比较,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知识就是财富,很多知识来源于书籍,所以要宣扬并坚持多读书、读好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呼兰河传》读书分享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