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四点》读后感 | 诺冬的作品初读 | 形式多过内容

朗读这篇文章

阅读 | 午后四点 | 诺冬的作品初读 | 形式多过内容

诺冬,一位比利时的法语小说家。小时候生活在日本和中国,这是因为父亲是外交官的缘故。自称是“无国界作家”,因为自己不介怀于国别意识对于自己的影响。而且诺冬有一个事情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她每年都会出版一部作品,二十多年一直都是如此,这一点太不容易了。我觉得每天都坚持写作已然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了,虽然很多的作家特别努力,但是每年都能够坚持弄出一篇作品也是一个十分具有仪式感的行为了。

在《午后四点》这本书的封面(我读的是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的版次)上,还写了这样一句话:法国每年都有两件事值得庆祝。一是葡萄成熟,二是诺冬新作问世。这本小说出版后,被翻译成了20余种语言,持续热销。

所以,诺冬确实是具有影响力,同时也是让人敬佩的高产作家。前段时间在读《山月记》时候,最后一个篇幅最长的文章是名为《光·风·梦》的作品,讲述了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生平。在里面也有讲述斯蒂文森在生病时候,也会有坚持每天写作十多个小时的经历。这个侧面描写也是让人觉得特别感触,毕竟没有一个行业是简单的,长时间做一个很折磨的事情,有时候真的会让人情绪崩溃吧。所以坚持写作,将写作能够当成一个职业并坚持很久很久,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天赋。

不过转念回到《午后四点》这本书的讨论,我却还是有很多的非议淤积了。先可以看一下这部作品的剧情大概:

埃米尔与妻子搬到乡下打算安度晚年。刚住下来,惟一的邻居贝尔纳丹就来拜访,并从此每天午后四点准时到来,沉默干坐两小时后又准时离去。

埃米尔尝试逃离和装病,但邻居照来不误。埃米尔终于忍无可忍,把贝尔纳丹轰出了家门。但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他发现贝尔纳丹竟躺在汽车的驾驶室里,开着汽车的发动机想中毒自杀……

所以,故事讲述的就是烦人邻居的每日骚扰,男房主不堪其扰,痛下杀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剧情听上去很精彩,但是实际上看完这本书之后,大失所望。这本书篇幅不长,全书八九万字,一个上午不到的时间就能够悉数读完。但是读完之后并没有短篇故事该有的冲击和后劲,只觉得不痛不痒。

《午后四点》讲的是虚无,还有礼貌。因为礼貌,男女房主不得不接受邻居每天下午四点的打扰,对于邻居的无礼也只能够是不断地退让和忍受。有想过反抗,但是囿于礼貌,却又浅尝辄止,没有办法做出多少粗鲁的事情。这是一开始我可能还觉得比较好玩的事情,当故事发生在礼貌的发生慢慢圈养了人类之后,面对粗鲁和原始,该怎么办呢?

阅读时候,总会回想起“垃圾人定理”的事情,即“世界上存在很多负面情绪缠身的人,他们需要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被人刚好碰上了,垃圾就往人身上丢。”,这一现象十分契合于作品本身讲述的内容,也符合我们基于作品对我们生活的思考。映射到我们的现实中,垃圾人无处不在,而礼貌教会我们的忍让退让总会是让我们在稍有不慎就陷入到更为尴尬的处境。

不论是法鲨出演的《伊甸湖》还是更为经典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稻草狗》,都是讲述了文明礼貌和粗俗原始之间的对抗故事。这两部电影对我的触动都很大的,总是看完之后有一种别扭的观感。而回到《午后四点》里面男房主对于粗鲁邻居的打扰,也有着类似的改变。一开始通过自己卖弄文明最终实现“胜利”的阿Q精神式胜利,还是最后放弃体面决定全力反抗的以暴制暴。这些都像是礼貌的外衣无法遮掩住狂暴的内心之后,容易出现的状况。

诺冬是学哲学出生的,所以作品中有体现出一种哲思玩味,可惜文字转化成对话之后的质感却不如人所预料那般,总还是粗浅了一点。而且文字的力道或许没有书的封面来得诱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买这本书全是因为我看了封面之后觉得很吸引人才买的),所以读完后觉得还是性价比不高。

读完这本书,总还是说几个收获吧。

第一是学会礼貌,保持礼貌,从内而外都要保持,这一点很重要。我认为礼貌对待这个世界,并不代表放弃对抗;所以第二是保持自己的力量,在适当时候展现出来。无论是书还是电影,很多作品已经将人性的粗鄙体现出来了,如果一味地保持礼貌,总还是不合适的;第三是学着直接说话,不要打谜语。谜语人只适合生活在哥谭市,无论是作品(绝大部分作品,尤其是现当代文学)还是现实生活,对于谜语人都是不欢迎的。

以上,是我对于一本书的一些观后感。

河西学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午后四点》读后感 | 诺冬的作品初读 | 形式多过内容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