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痛苦是觉醒的代价

朗读这篇文章

荣格曾经说过:“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觉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应该是我最近读得最快的一本书。书很短,就十来万字,真要没人打扰的话,不用一个下午就能够完完全全读完一遍了。我读书不算快,这种体量的书对我来说很友好了。碰到好的书,总会想要一口气心无旁骛地读完。但是往往都不能如愿,所以短小精悍的口袋书成为我这段时间看得最多的类型了。

荣格的这句话,真的很有用。有用不在于点名了意识的觉醒和痛苦之间的关系,而是让我更加清楚所经历的很多痛苦,正是必要的过程。蛤蟆先生是一个忧郁的先生,和心理医生的十次治疗过程,终于走出了阴霾。

看的过程很痛苦,就像被治疗的蛤蟆先生一样,读者也会很痛苦。想起很多事情,就同蛤蟆先生一样情绪起起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伏。最后,读完了,会释怀很多,笑出声来。但是,也会很想落泪,让情绪更加宣泄出来。

以上是对于这本书比较简单粗暴的读后感。

继续说细节一点。

关于痛苦。从成长过程来说,往往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

是个二十来天,继续写这篇推送。

“痛苦是觉醒的代价”,从自己的理解来看,我认为痛苦是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有痛苦,才会有觉醒,但不一定绝对会觉醒。意味着,痛苦只是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才会有机会去觉醒。

苦难和痛苦我见过太多人有过了。像是每每读到过去的故事里讲述生活的片段,痛苦的记忆总是占据绝大多数的。但是,那种痛苦之下,却没有获得觉醒,这也就说明了人的痛苦好像很多时候缺乏了“性价比”。

即,我们也许活得很痛苦,但也许还是只沉陷于痛苦,并没有获得太多。觉醒自然谈不上,甚至于都没有太多的情绪和智识上的起伏。

没有什么波澜。

十月也接近尾声。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许许多多。故事发生了,又结束了。很多看似猛烈的情绪,或许在经历了之后,又只会剩下味同嚼蜡般的回响。甚至于,当你不再心中念念不忘时,回响都消弭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述了成长的过程中的“自我”,也是很多关于成长的书籍都会去讲述的永恒的主题。说来也巧,从来没有一个人、一本书或者是一段记录能够讲述追求“自我”成功的样子究竟是如何的。我没有看到过百分百说自己自我救赎成功的故事,这太不真切了。

今天的心情固然是不错的。因为工作上的一些小事情做好了,似乎也从工作中获得了久违的小小成就感。这种感觉十分舒适,好似一剂麻醉药一般,剥夺了暂时的痛苦权力,也让自己能够短暂沉浸在麻痹的快乐当中。

下班路上,五六点的街景已经沉陷昏沉黑暗的景象。车子里,多媒体兀自播放着一遍又一遍的《突如其来的爱情》,配合着日渐冰冷的气温,好像真的很贴切。我想起了《东京爱情故事》里面的莉香,好像冬天不看这部比我还稍长一点的电视剧,真的就没有冬天的味道了。

十月的运动量基本上是没有的,书倒是读了几本,生活也在不咸不淡中消磨了一些。或许,关于这个夏天的VLOG也要剪辑了,到时候在公众号或者视频号可以看到。或许,等《白色巨塔》看完又会开始回顾这部好书翻拍的经典电视剧。

你看,生活还是有很多的期待嘛。

那就晚安了。提前祝你们周末愉快。

我觉得也是这样的。

图片

河西学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痛苦是觉醒的代价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