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我爱你》引发的几点思考

朗读这篇文章

(本文共1757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张扬,我爱你》

引发的几点思考

初雪/文

前两天,无论是微信群还是朋友圈,都被一篇《张扬,我爱你》的文章刷屏了,也有朋友和我私下里讨论这个问题。文章内容相信大家都有大致了解,抛开事件后面隐藏的复杂目的,抑或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我也做以下几点思考:

1.关于网络暴力。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能够通过舆论的力量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难题;同时它也会“小题大做”,使本来很小的事情持续升温、不断发酵,对事件中的各方造成不同影响,或者刻意制造事件的人能够坐收“渔翁之利”。有时,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制造“蝴蝶效应”,从而扭转舆论导向,改变大众的认知。所以,面对网上的一些事件,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而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未来走向,透过现象看本质,有时候甚至需要抱着“娱乐”的心态看待网络事件,一笑了之。

互联网给普通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发声的机会,我们的言论似乎比以往更加自由了,越是自由的时候越需要自律,我们在网络上越是要注意自己的言。反过来,我们有时也可能身陷有违事实的负面语言或者负面评价中,此时我们更需要坦然面对,抑或置之不理。记得去年我做在线心理咨询时,有不明身份的人以做咨询的名义进行诋毁辱骂,而我根本就不认识那人,当时心里觉得难过又震惊,后来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许对方精神失常,不过是通过辱骂来宣泄内心的不满,自己又何必在意呢?而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以后在做咨询过程中,也许还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比如当来访者出现移情的时候,也许会将怒火发泄在咨询师身上,这不相当于我提前经历,提前演练,提前练就好心态了吗?这样想之后就释怀了很多。

2.关于童年创伤。

美亚在文章《张扬,我爱你:缺爱到极致便是疯癫》一文中通过和小二姐认识的人了解到她的早期经历,“小二姐,1992年生于云南村落,5岁父亲去世,母亲也没有继续抚养她,她跟着奶奶生活到15岁。18岁奶奶去世,她只身一人到北京打拼……”,单从她的个人经历来看,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奶奶对她的爱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童年经历使她处于缺爱、缺温暖的状态,所以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行为。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所有的创伤都来自于早期经历,也并不是说早期的创伤经历一定会引起后期的心理问题,毕竟人的一生很漫长,而人和人的修复能力也不一样。

正如美亚在文章中说的,“童年创伤也并不都是坏事,它能给予向上的内驱力和对世事的敏感度。而不是拿来作为潸然泪下的背景提要,世人并看不到你的苦楚,因为众生皆苦,谁不是嚼着眼泪奋力向前。做作地把谁当拯救,不是傻,就是疯。”遭遇不幸本身值得同情,但是假如变成了“祥林嫂”或者怨男,引来的不是同情也许是厌恶;境随心转,你的运气也会随着你的心境不好而无法转过来。世事复杂,不要把自己的伤口轻易撕开了给人看,因为你毕竟不知道别人在上面撒的到底是药,还是盐?

3.关于深度思考。

前几天看了篇文,大意是为了解决全球化过程中造成的贫富悬殊问题,使80﹪的“边缘人”安于现状,美国著名战略问题专家布热津斯基提出了“奶头战略”,即在80﹪的“边缘人”嘴里塞一个“奶嘴”,奶嘴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一种是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的肥皂剧和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很多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通过这些“奶嘴”,可以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垃圾堆满人们的生活,目的是占用人们的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

我们的生活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看微博、无休无止地刷微信,看直播等娱乐活动,在不知不觉间使我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这种时间的碎片化又会限制我们大脑的深度思考能力,久而久之我们也许变成了一个不会思考、没有独立意识的生物体。所以,除了上网之外,我们还需要多从事一些能够调节大脑的活动,比如旅行、运动、听舒缓的音乐、读纸质书、文学创作等,使大脑在高速运转的同时也能够平静下来,进行深度思考。

经常沉浸在网上的负面信息里,我们的价值观也会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这就更需要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上善若水,君子不器”,我们更需要从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悟到冥冥天道,坚守自己的“良知”,以不变应万变。

以上,是我针对热点事件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阅读、点赞或拍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张扬,我爱你》引发的几点思考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