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尤利西斯》(中)

朗读这篇文章

读《尤利西斯》(中)

文/思

(抱歉,文章太长,共两万七千多字,本来想分上、下两篇发出来,但为了阅读不致太疲累,只好分上、中、下三篇发了)

摩莉主要象征身体动物自然性的一面,是身体的膜拜狂,摩莉的身份是歌手,就像流浪的波西米亚人,他们在世界游荡,载歌载舞,一如风经过世界,留下身体感觉的叮咚音符,和鼓声擂擂,他们不太解释自己,像一串谜语,他们用感觉衡量世界,征服世界,流经我们、时间和海洋,但它们有永恒的印迹和意义。摩莉从男女关系入手去解释整个世界,管窥全豹,并非毫无理由。毕竟自然的性也是人固有的一面,从生到死,永不过时,我们被它掌控,被它愚弄,也被它摧开生命之花。有人说,摩莉象征爱尔兰这片原始而美丽的土地,无所意识,如同性一般,美好、古老、生机勃勃而不可征服。摩莉如一只母豹般性欲旺盛,下半身对她来说,光明如灯塔,她靠身体感觉的本能引领去认识男人,认知这个世界,她经由肉体来探索人生。

第九章

喜欢读这章,因为挑战性较强。史蒂芬的意识流偏哲思,这章是他在爱尔兰国立图书馆与几位博学之士的议论,其中一位是图书馆馆长托马斯·威廉·利斯特,还有作家约翰·埃格林顿。斯蒂芬对莎士比亚生平与作品关系大发评论,大量的趣闻轶事,大胆的推断,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里充当作人人,又是他个人,他把他生活关系中的人物置入他的作品,极具隐匿性,比如比他大8岁的老婆当初勾引了他,他的女儿的处境,他那夭折的儿子都置入了他的作品。最后,乔伊斯把莎士比亚对待女性既爱且恨、既无限亲昵又敬而远之、既对她们大发议论又保持沉默的态度,与都柏林人对待爱尔兰的矛盾态度比拟起来,完成了此书前后主题的一致性。

在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里,在阿米亥的诗集里,无论是将城市比作女性,或是将以色列比作情人,其实都是作家们使用隐喻的惯常表达,并不新奇,但男女关系最能突出我们的爱恨复杂情感,我们可把自己巨大的情感容量置入这一特殊关系中,表现个人丰富的情感态度,借用男女之情,也是便捷之门吧,无论如何,文学作品常常因主观细腻的情感而动人,而非全然客观的冷科学叙述或枯燥的逻辑推理演绎。

“你这是谬论,”连神秘派作家约翰·埃格林顿都觉得荒谬了,他对斯蒂芬说:“你带着我们兜了半天圈子,不过是让我们看到一个法国式的三角关系。”

当然,斯蒂芬也并不相信自己的见解。穆利根笑言斯蒂芬在研究《反异教大全》呢!“斯蒂芬站起来了。人生不外乎一天接一天。今天即将结束了。”也许斯蒂芬关于莎翁的解释,正应了莎士比亚那句名言:“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或者正如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中的台词:“人生就是一篇荒唐的故事,由白痴讲述,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确,在文学塑造中,吻不吻合表面的真实不太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想象,寻求故事和诗意的努力,及它们达到的另一种真实吧,就像纳博科夫谈到小说如是说:“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接地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种多少总能连接上与艺术(好奇、敦厚、善良、陶醉)为伴的其他生存状态的感觉”。在这里,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关切。这种观点也再次印证了,斯蒂芬不太重视现实,更喜欢形而上的思索癖好,就像第三章里,他在海边漫步时的遐想。

第十章

第十章开始是一位神职人员唐约翰·康米神父出场,用他的眼光打量都柏林形形色色的人,表现他既有怜恤众生之苦的一面,也有狭隘和现实的一面。“康米神父喜欢过得既愉快而又事事得体”,哪有那么完美的生活呢!的确,生活够不易,他不喜欢人们还一本正经相对,康米神父一想到全世界还有那么多人未受过洗,未曾获得信仰,就替他们惋惜,所以传教士们不远万里,到亚洲去传教呢!“他们毕竟是天主的生灵,是天主所创造的啊!”人们会想到,以神父的视角去描述普罗众生,以一个经常听人忏悔的神职人员的心理,去评论人这一动物,的确便捷很多,他知道多少人的罪孽和秘密啊。康米神父对人间有爱意,但也有所保留,他贪图享乐的一面、他的弱点都限制他完完全全去拥抱人类。读着这一节你会流泪,众生如蚁蝼,痛苦和无解在大地上爬行,那么多无奈!

接下来乔伊斯呈现了许多不同的场景,这些闹哄哄的众多场景中,代表总督出行的金马车一直空荡荡在街上溜弯儿,神秘出入。这些场景包括:

1,曾负责过迪格纳穆丧葬的殡葬人科尼·凯莱赫与警察的闲聊。

2,为英国而战丢了一条腿的独腿水手,还在街上乞讨,病疯癫癫地喊口号,乐善好施的摩莉从窗口抛出一枚硬币。

3,斯蒂芬的妹妹们迪丽、布棣、马吉当书不成揭不开锅的日子,“以利亚来了”,“不,我们父亲不不在天上。”

4,博伊兰到桑顿鲜花水果店买花,不忘向花店姑娘勾引调情。

5,都柏林大学的阿尔米达诺校长建议斯蒂芬转向唱歌表演更有作为,贴补家用。

6,博伊兰的秘书邓恩小姐看小说时的胡思乱想(布卢姆曾与她通信),成日沉迷在虚构故事中。

7,历史的没落,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会议厅如今成了种子谷物商店的库房。

8,布卢姆买减价书的画面,为讨好太太买了一本巜偷情的快乐》想送给她。从麦科伊和利内翰的闲聊中我们得知,在他们眼里,布卢姆博览群书,“是个有教养有见识有艺术家气质的人。”

斯蒂芬的妹妹们向父亲西蒙讨要一星半点生活费。

9,推销员克南先生假装体面实则蹩足的生活。

10,斯蒂芬在街上碰见卖旧书的,巧遇性格最与他相像的妹妹迪丽,在吃不饱时还偷偷买了本《法语初级读本》来学习,斯蒂芬觉得又欣慰又伤心,又想起了逝去的母亲,内心苦恼而受尽苛责。

11,考利神父被放高利贷的追债,但房东扣押了他的财物来抵偿房租,因而具有优先权,他暂时躲过一“劫”,斯蒂芬父亲西蒙与老友神父抱头痛哭,同病相怜。

12,马丁·坎宁翰为去世的迪格纳穆的儿女争取慈善机构的善款,向吉米·亨利(市政厅的执事助理)求情遭拒,议会里有人倡导提高爱尔兰语地位的运动,政府官员缺席,市政工作一片混乱。

13,勃克·穆利根与英国人海恩斯聊起斯蒂芬,认为他永远捕捉不到古希腊的格调,永远成不了诗人,因为他因母亲的事自责而相信因果报应。

14,少年迪格纳穆回忆爹酗酒而死的情景。

15,盲青年调音师长街咒骂撞他的行人。

16,爱尔兰总督、国王陛下的代表威廉·亨勃尔·沃德及其夫人侍从等一行人的金马车驶过,他们去默塞尔医院募款的迈勒斯义卖会主持开幕仪式,街头民巷或毕恭毕敬施礼,深深打躬,或面露惊讶忘了行礼,或忙于自己的事务来不及脱帽致敬,妇女们对国王陛下的代表投以轻信的微笑,也有个别市民无视或冷漠。

从以上看出,第十章写一组都柏林生活,普罗大众平凡、苦涩、无奈的生活,生活百态,与总督府马车时而悠闲地滑出来溜达一圈的镜头交叉,看起来结构松散,但其实与市民汲汲营生的生活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总督悠悠闲闲,擅长表演,做安抚民心的表面文章,市民的注目礼和鞠躬是满足他虚荣心的渴饮,操纵总督府的却是英国人的权柄。各行各业市民各有各的生活苦衷。对代表国家机构的权杖者——总督阁下,对代表政府的高等法院领导,有明显的保王派,有巴结的,有看热闹的,有卑躬屈膝者,有顶礼膜拜者,有人稀里糊涂轻信盲从,看见别人脱帽向总督行车方向致敬也跟着效仿,比如刚死了父亲的少年迪格纳穆,还有人奔忙营生、无暇顾及,少有人无动于衷或冷淡漠然,乔伊斯只列举了两例外:一个是法学学士、文学硕士达特利·怀特先生,正匆忙转乘车辆,没顾上向总督大人的行车敬礼。还有一个前面章节提到过的神秘人物——“一个身穿棕色胶布雨衣的行人,边啃着没有抹黄油的面包,边从总督的车马前面迅速地穿过马路,没磕也没碰着。”这个“没磕着也没碰着”用得也是绝了,反向讽刺了那一群巴结奉承者。有人解读“雨衣人”是乔伊斯本人,当然也有另外的解读。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描述酒吧里的故事。两名吧女,几位男人。从语言形式看,整章都是音乐调子。开头的六十行用节奏感很强的词句概括了高潮部分的主题:那是暧昧与挑逗,等待与猎捕,性欲忽明忽暗亢奋、行进的曲调。两位酒吧女,褐色挨着金色,肯尼迪小姐,莉迪亚小姐,在吧间窗台边,听见总督那英俊侍从的二轮马车,轻快地辚辚驶过,硬币哐啷啷,时钟咯嗒嗒,心声与外界各种声音碰撞,组成一首叮铃当啷的交响乐。正当年华的女孩对爱情的窥视和渴望,酥胸一起一伏,“一朵起伏着的玫瑰,卡斯蒂利亚的玫瑰。颤悠悠,颤悠悠:艾多洛勒斯*(*轻歌剧里漂亮轻浮的女主角)。”几位男士来酒吧买醉,古尔丁在向吧女索爱、莱昂内尔·西蒙在高歌,鲍勃·考利神父在弹琴,更调动起布卢姆情绪的一起一伏,像江水不断翻涌,高涨,跌落,蹦溅,碎裂,身死……这章借吧女勾引客人的许多动作,用“敲响那口钟”的色情游戏暗示,应衬布卢姆头脑中想象的、以及现实中的博伊兰与摩莉偷情的缠绵画面。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们约在四点钟见面的时间迫在眉睫,布卢姆坐立不安,一触摸到兜里那本为妻子购买的《偷情的快乐》仿佛又在拔烧一盆旺火。博伊兰的马车粼粼,“母马一颠一摇地向前踱着。对情绪亢奋的博伊兰,急不可待的博伊兰来说,真是太慢了。”

是的,这一章写布卢姆明知情敌博伊兰·休去家里幽会妻子摩莉时的一系列行为和内心活动,时间一分一秒逝去,他们的约会时间4点钟迫在眉睫,他既紧张、担心、惊恐又无可奈何,“笃笃”的敲门声或鞋子敲击地面的行路声在其它场景后一次又一次出现,表明时间一步一步紧迫。博伊兰被塑造成一个油头粉面、花花公子的形象:“双轮轻快马车辚辚地疾驰而去。母马扭动着壮实的屁股……”许多的性暗示,与动物的发情等同。两个年轻诱人的酒巴女郎,似真似假回应着男人的调情,却暗恋着看不见的“侍从马车”或博伊兰光鲜得过了头的形象,同布卢姆回忆妻子的画面,与他想象中妻子的偷情画面及黄色书中的色情场面交织,这些“香艳画面”既让人激动人心又感觉有点无聊。我们来看一段乔伊斯写布卢姆在想象妻子与情人博伊兰亲热场面的描述吧(其实去区分虚虚实实已不重要了,兴许摩莉与博伊兰真此时正在干这一出颠鸾倒凤的戏呢):

“啊,温吞吞、乐融融、舔光这股秘密热流,化为音乐,化为情欲,任情淌流,为了舔那淌流的东西而侵入。推倒她抚摩她拍拍她压住她。公羊。毛孔膨胀扩大。公羊。那种欢乐,那种感触,那种亲昵,那种。公羊。冲过闸门滚滚而下的激流。洪水,激流,涨潮,欢乐的激流,公羊震动。啊!爱情的语言。”

博伊兰的姿势代替了布卢姆作为男人的姿势,他想象着闺房的火辣情景,嫉火烧心,他胡吃海塞,点了像小山一样堆叠的香肠火腿猪蹄子,扫了个精光,仿佛这样才能塞满他空荡荡的胃与灵魂,这个被弃的瘪三,是否心灵饥渴常常以食物填塞,放纵胃口,天长日久,才吃出了今日摩莉不待见的肥胖身材呢?乔伊斯未如此点明,但我们有理由充分怀疑。可怜的昔日英俊的布卢姆不复再现啦!这章以布卢姆离开酒吧,终于捱到街上放了一个响屁结束,仿佛男欢女爱的正当性和荷尔蒙的汩汩分泌都被他的一个响屁稀释了。

本书中其它地方,乔伊斯对性的态度并不太明朗,但细究一下可看出,他既未去美化和提升它,也未去贬抑嘲讽它,就像把它当作生理的自然过程本身对待并展露。但是,在这儿却频繁地将动物“公羊、母马”等字样与博伊兰的名字连缀,用在这花花公子身上着实有点戏谑讽刺。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评论说:“《尤利西斯》是一次意在将这个世界埋葬于污泥浊水中的执拗尝试,是对维多利亚特征的彻底颠覆,是在甜美和光明失败之处试图以粗鄙和污秽取而代之的一次尝试,是以地狱为标准对人类性格进行的简单化处理。”的确,为了讽刺基督教,乔伊斯不惜把平时忌讳谈论的生殖和性抬上桌面,作了最俗化的解剖,甚至丑化,就好比唯美主义者在其上插了一朵鲜花,乔伊斯却在那儿翻扒着腺体,还佐上一勺屎尿,然后,这位高级厨师还恭恭敬敬询问客人(自然是读者咯):“阁下,味道怎么样?”害得唯美主义者落荒而逃,而现实主义者也着实吓了一跳,定了定神,咳了两声,继续拿起刀叉品尝…… 的确,巜尤利西斯》中没有一个完美人物,就算乔伊斯有所偏袒的斯蒂芬,也有嫖妓的“污点”,每一个七情六欲的人物登场,都暴露出不雅的一面,甚至因乔伊斯揶揄的口气都会让你产生生理不适。

人们都说乔伊斯是斯蒂芬的原型,可是,从乔伊斯与别人的通信中可看出,布卢姆也可与乔伊斯本人有所参照:“悲愤主义者乔伊斯以几乎没有人读得懂的作品来抗衡黑暗,他洞烛幽微又倾情投入的生活、他高洁理想又污秽肉欲的爱情、他视若珍宝又心怀芥蒂的友谊、他只有面对家人才能完全放松的爱、他流着眼泪也要给儿女家人以庇护的执著,一封封信中都有详尽的倾诉。”小说家理所当然把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散在作品各个人物身上里,就像儿童在调色盘里调合他的色彩。至于福斯特所说的人物性格简单化处理,我并不赞同,或许,博伊兰是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而布卢姆呢,却是乔伊斯史无前例从人类精神深处挖掘得最多面和具深刻性的圆形人物呢!

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加入了一个叙述者的角色,设置了一个“我”,作为经历者、观者和见证人的角色,并非作者。这个“我”看来是个老资历的都柏林人,患有淋病,滑稽,低俗,又爱滔滔不绝,所以能把都柏林人的状况从他的视角较完整地呈现,他一会儿嬉笑怒骂,一会儿插科打诨,以自以为正义的角色出场。这个角色大概可归类为文学手法中“不可靠的叙述者”。戴维·洛奇认为:“运用不可靠的叙述者这一手法的目的在于,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来揭露表象和现实之间的鸿沟,来展示人们扭曲、隐藏现实的种种行径。”

话说这个“我”和一帮朋友,包括“市民”、布卢姆等把酒言谈,在一个叫“巴尼·基尔南酒吧”里。这位“市民”以爱国者自居,以激进态度为傲,看不顺其它持温和立场的不同政见者。乔伊斯模仿《列王纪·下》的笔调,把一名“爱国市民”理想高于实际,言论多于行动的浮夸主义者形象塑造得十分精彩,仿佛他和他的癞皮狗一样无聊,整日泡在酒精里吹嘘,就能建设一个完美的爱尔兰共和国。我想当时这类“华而不实”的爱国者不在少数,乔伊斯成功塑造了“市民”这一典型,以不具名的普遍概念“市民”为称呼,也是深有其意的吧。

在酒吧谈话期间,布卢姆作为犹太人遭排挤,又因持谨慎温和的政见惨遭“市民”暴力袭击,还算幸运,当饼干盒如铅头飞向布卢姆的脑袋,太阳晃眼,“市民”砸偏了,布卢姆侥幸逃过一劫。最后,乔伊斯使用夸张的语调,把布卢姆“升天”了,作为光辉的战士形象,被天使簇拥,乔伊斯是这么诙谐风趣地描写的:“那辆战车升上天去。他身披灿烂的光辉,这时,天空中发出以利亚!以利亚!的呼唤声,他铿锵有力地回答道:阿爸!阿多尼。于是他们望到了他,确实是他,儿子布卢姆·以利亚,在众天使簇拥下,于小格林街多诺霍亭上空,以四十五度的斜角,像用铁锹甩起来的土块一般升到灿烂的光辉中去。”(阿爸是古叙利亚—希腊语中对天主圣父的称呼。阿多尼是希伯来语“天主”的音译。)好吧,“儿子布卢姆·以利亚”,那谁是先知呢?这段话不无喜剧性性,又带有忧伤的色彩,我想乔伊斯在这里表现了布卢姆被孤立的状态,作为犹太人,他又是单枪匹马的战士,对抗社会的所有反对力量。但是一直呼唤的“以利亚”会来吗?不,永远不会,上帝死了,我们只好让布卢姆升天,在虚幻里赢得他的战争,成为一名书里的英雄。

这章有几段对爱尔兰牲畜、农产品出口市场的描写,写得诗意盎然,当全程划线,呈现的是感人的细节、细节,细节的丰富!当我们阅读时,得问问自己能写出如此丰富的细节吗?如果写不出请划线、请背诵!小说家需要丰富的生活知识,特别是创作现实主义文学,就像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细细查阅了数百本其它书籍。这众多瓜果蔬菜叫什么名儿,这些牛羊猪马分什么类别,它们的运输流水线,地域特色,贩卖过程等等等等……手指头实在掰不过来,生活本身有多丰富,就应该如何丰富呈现,甚至比它更集中丰富。我喜欢阅读小说,就是喜欢这些旖旎斑斓,色彩、气味、声音等等的再现,入侵我们的感官(有时比真实更真实),以及小说集中描写一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强度和深度感受。

这一章中,还有一段嘲讽地模仿了格雷戈里夫人翻译的爱尔兰传说《神与战士》的文体。但从这一节的译文,我读出来类似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的描写,尽管译者不同,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古希腊语,中文里的语气、表达如此相似,也许以前的英雄史诗都有一个如此范示。

第十三章

这一章一开始,乔伊斯来了一张诗意满满的爱尔兰海上风景描画,写得优美迷人,接着笔锋一转,在此背景中,飘然而至三个少女和三个婴童。布卢姆正来到海边,巧遇这三位中下层姑娘,西茜·卡弗里、伊迪·博德曼和格蒂·麦克道维尔。

两位少女西茜·卡弗里(极具母性,热爱孩子们)、伊迪·博德曼和孩子间的互动写得活泼有爱,你想,只有对人类世界充满爱之情的人才会写得如此饱满丰盈而富有情趣。其中西茜小姐尤值得一提:“西茜·卡弗里完全不是像弗洛拉·麦克弗利姆西那种被宠坏了的美人儿。她是位世上罕见的心地纯正的少女:一双吉卜赛人式的眼睛总是笑吟吟的,熟樱桃般的红唇,随口说着逗人的话,真是再可爱不过了。”再下来用好几页细细描述了另一位少女格蒂·麦克道维尔,她的每个细胞散发出的诱人美态和她的情窦初开,她的旖旎情思,噢,二十一岁,半熟透的樱桃,正饱涨着汁液努力攀向成熟,有了双眼四顾多情的祈盼,又有了兼顾和惕防现实,保护脆弱花儿受到伤害的小小世故。据说这种巨细靡遗、有点啰嗦的外貌描写也是乔伊斯的一种仿写。

布卢姆在一块岩石上偷觑她们,最大的格蒂正开始萌动强烈春情,也长得最美,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她知道布鲁姆在偷窥他,通过想象与心理美化本事,穿着黑色丧服,参加完穆迪格纳丧礼的中年布卢姆成了她眼中理想的英俊爱人,她故意挺胸翘臀仰望城市烟花,纤细腰肢和白皙小腿若隐若现,再迷人不过了,一个“隔岸”观看,一个是表演,无需言语,他们配合得相当默契,布卢姆因此还“湿了身”。乔伊斯借助两人的意识流自白,完成了比真实对话更丰富的神交流,展现了两人你情我愿、激情澎湃的内心活动,不远处教堂的圣事活动一直在进行,钟声传来,仿佛一大讽刺,亵渎的还会继续亵渎,忏悔的还会去忏悔。最后格蒂起身,和女伴们回家时,布卢姆才赫然发现,原来格蒂是一位有身体缺陷的瘸子美女。不过这并不妨碍两人心照不宣的下次、下下次乃至永远在大石头附近的甜美约会。

格蒂一行离开后,布卢姆拾捡起一根树枝,想在沙地留下这场“艳事”的痕迹,写下点什么,又觉得什么也无法保存,包括风雨的人生、短暂的生命,包括与妻美好的过往点滴,什么也挽留不了,也就不必要强留了,那根树枝在旋涡里打转,后来竟稳稳插于沙地上了,仿佛某种天意的标记,布卢姆看了一眼,这时他听见不远处神父们正喝茶聊天,他诅咒神父说傻话,自己是王八,仿佛一颗龌龊的内心不再有资格享受美好的事物,盛满光的世界让他相形见绌了,他躲回自虐自责的阴暗小屋里,他对自己的精神出轨不再能容忍,也不再觉得有情趣。

格蒂肤浅的浪漫主义情怀,对未来婚姻和丈夫的着魔幻想跟包法利夫人如此相似,她们如痴如醉地幻想,是因为幻想美如罂粟,然而她们不知,这幻想的翅膀飞得有多高,跌落地面的重力就让人有多痛,这些后来越来越走火入魔的臆想画面,与教堂忏悔的呼声两相呼应、交织呈现,形成拱廊结构的神奇回声,让人迷恋和琢磨它的神奇效果。格蒂这个人物的塑造,不知乔伊斯是不是受福楼拜启发,在《尤利西斯》中,他的确提及过福楼拜。

另外,纳闷那么美好的格蒂,为何到最后乔伊斯给她安上了一条瘸腿示人呢?这里显然提示了幻想的不完美,它终会落回实处,而这令人有点泄气的结局,隐晦地暗示了布卢姆现实遭受的磨难,及未来将继续遭受的磨难,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去续读他的故事,及接纳我们自己并非始终如愿的生活。剧情有转折,是因为人生有起伏。

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讲医学院的几位学生,在埃克尔斯街仁慈圣母玛利亚医院(霍恩妇产医院),就普里福伊太太即将分娩(难产)的事展开议论,参加谈话的有青年斯蒂芬、青年玛拉基·穆利根、文森特·林奇(斯蒂芬的朋友)、威廉·马登(医科学生)、J.克罗瑟斯(医科学生)、潘趣·科斯特洛、亚历克·班农(布卢姆的女儿米莉的男友)、克罗瑟斯(苏格兰学生)、利内翰、弗兰克、布卢姆、海恩斯(海恩斯只露过面就走了)。

从妇女生产遇险时,先救母亲还是胎儿这个问题开始谈论,智力超群的医学“高材生们”天马行空,想象丰富,说得天花乱坠,谈话越谈越热烈,越来越剑走偏锋,不仅亵渎神明,还亵渎起本院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护士和医生来,他们在静穆的医院高谈阔论,用大不敬的话贬低孕妇,贬低男人女人,贬低生殖、生产、男女交合、传宗接代。这部分文体就是以传教士的说教体来与他们的观点来进行辩驳的,且用的半白半古的语体,布卢姆也认为年轻人偏激轻率狂妄的态度有点过火了。(如书友所说,就一帮大老爷们晚上喝酒扯淡的时候讲的黄段子。端正严肃的古文配上如此荒唐淫秽的内容,产生出一种奇特的喜剧感。)这章末段似乎也是借天主之名来谴责这些学生的污秽言论,说明神教论与史蒂芬所代表的无神论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立和冲突。离经叛道的医学生vs.循规蹈矩的传教士,南极北极,两个极端,半白半古文体是否暗讽了传教士的迂腐呢?

第十四章后半部分里,讲普里福伊太太终于有惊无险,刚生产完,医科学生们像瞬间获得解放,呼啦一声冲出霍恩妇产医院,直奔伯克酒巴纵酒狂欢,然后是大家在路上或在酒巴里七嘴八舌的话语,零乱不堪,东一榔头西一耙,你根本分不清到底谁谁谁说的话,也不必要完全分清它们。总之,你用心去感受一群嗜酒者放肆言论的整体氛围就可以了,那些语无伦次的对话无非是讲他们像尿液一样嘀啦嘀啦的狗屁生活啦,对漂亮女人的观感啦,对男女关系憎恨又欲罢不能的嘲讽啦,梅毒啦赌马啦现实战争啦,互相打趣并赖帐啦等等!就像一群贪图感官享受的虚无主义者的言论。只有布卢姆细心停下来祝福普里福伊太太,并给小宝宝捎去问候,为福普里福伊的强大生殖力鼓掌(这对夫妇生了九个孩子,一些夭折,丈夫已五十多岁)。因为丧子之痛及后伴随的不举一直是布卢姆的心病。

本书也有许多其它地方提及酗酒问题,看来当时爱尔兰是个酗酒国,所以后来颁布了禁酒令(乔伊斯父亲酗酒成瘾,对他负面影响颇深),迪格穆纳丢了工作,酗酒而死,对酒商赚得盆满钵满,和街头众生饮酒的描写也反映了爱尔兰本身弱小,一些国民却沉伦在酒精国度里耽溺、不能自拔,或反应了当时国内萎靡的精神状态。

第十五章

第十五章以丰富的戏剧手法呈现(主要是对白),物也开口说话,紫衫和自动钢琴也扮演了角色,剧情亦真亦幻,异想天开,场景热闹喧嚣,简直不可思议。布卢姆似乎在云端做了个春秋大梦,先是梦见自己被众多妇女告上法庭,说他勾引良家妇女,给他们写热辣辣的情信,许多贵族妇女亲自出场作证,他家的女仆也煞有其事、一板一眼说起他引诱她的下流行径,最后所列罪孽越来越多,说布卢姆一夫多妻,还是炮轰政府大楼的无政府主义者,布卢姆差点被砍头,后来死去的迪格穆纳出场作证:布卢姆去参加他的葬礼,没有作案时间,这时法庭才判他无罪。这天大的剧情反转让布卢姆心花怒放,温暖,潮湿,泪如雨下……场景突然跳转,在一位名叫佐伊的英国妓女的抚慰下,他进入了温柔乡,梦里的梦,布卢姆摇身一变,成了都柏林市市长,建设城市路桥,规划市政工作,成了一位称职的政府官员,人人仰慕尊敬他,最后推举他为布卢姆·利奥波德一世,他开始施行新政,他的严厉和毫不懈怠地对待人性弱点开炮引起众怒,布卢姆又被哄下了台。

令人捧腹大笑的是,在众主教和二十八位贵族簇拥着布卢姆加冕的仪典上,乔伊斯是这样描述的,布卢姆抚着睾丸宣誓,坚决以慈悲为怀来施行法律,而礼花在空中绽放,形成硕大无朋、壮丽辉煌的阴茎图案。这有点唐吉诃德的味道,这男性生殖力象征就像布卢姆最后的武器,像唐吉诃德踽踽独行向前冲的瘦马和长矛,向着那理想高地进发。联想到前一章布卢姆疯狂呕歌五十多岁的普里福伊先生的超强生殖力,这十分吻合布卢姆的生殖崇拜理念,因而,“性”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主题,它常常惹起布卢姆几乎无法抑制的冲动。布卢姆太太出轨也与“性”有关,可以说是他这方面的失败和羞辱,他幻想自己是一个生殖力征服者也在情理之中,“性”,除了表示人物自然性的一面,勾勒出布卢姆个人丰满的思想和七情六欲,爱尔兰作为弱小之国,面对强大的英国,弱者面对强者固然如鸡蛋碰石头,避开正面交锋,乔伊斯用自然力这一永不衰竭的强大武器嬉笑怒骂总是可以的吧!后来,还真的出现了一匹布卢姆的战马,他封它为世袭首相,并休掉了前妻,娶了月亮女神塞勒涅为妻。战马首相、月亮妻子明显是人思想的虚幻影子,就这一点上,我们可称布卢姆为“唐吉诃德第二”。

书友牧歌有精彩评论,他认为:“加冕宣誓的布卢姆“抚着”那个代替那经,这种(…)“置换”,首先是对那经的嘲讽(从那经那教的角度当然就是亵渎、反叛、邪恶,于是有了作品的遭遇),其次——其实,是对那经的重构(自上帝“用手造人”之后,那经族谱式的衍生,实质上依靠的恰恰是巅峰时期布卢姆“抚着”的那个,而不是那些人嘴里的那套),即乔伊斯以反叛的精神以渎神的姿势重新诠释了(他的)真正的“神性”。”

在描述布卢姆与一个大块头的鸨母贝拉·科恩调情时,为了表现鸨母对男人的征服欲,突出她的强势性格,上一秒还是男女勾搭营造情趣的正常对话,下一秒,乔伊斯毫无提示和过渡,将男女角色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快速转换,布卢姆瞬间变成了一名弱女子,鸨母变成以践踏弱小为乐的大男人,贝拉变成了贝洛(男人名),这个转换仅通过两人的对话内容才能仔细辨出,当男人像哈巴狗向一个女子求爱时(身体的),女人是王,男人是奴,乔伊斯的写法真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后来的情节设置转折却叫人惊叹,鸨母叫出一屋妓女,轮流将布卢姆当作马骑,百般凌辱她/他,仿佛要把普天下历代青楼女子的怨和恨,一股脑儿喷泄在布卢姆这只软蛋上,关于两性关系的畸形、两性战争和女性的弱势,乔伊斯替妓女们安排,终于在《尤利西斯》里复了一仇。

尽管被妓女们欺负得实在不像话,布卢姆对他们还是心怀柔软。就像他身为犹太人被人排挤,并非因为自己是犹太人才为犹太人正名(当时社会宣扬犹太人是下等劣种人)。比如这章,乔伊斯就安排了一出布卢姆为女性辩护的戏,他和皇家文书利波蒂·维拉格展开辩论,终身未娶、枯瘦如枝、龇着老鼠般尖牙的维拉格认为女人是祸水和尤物,引诱男人失去理智,布卢姆反唇相讥,拿贪吃的蛇比喻永不餍足的男人们。布卢姆对两性之爱非常温和、宽容,包括他对背叛他的摩莉令人唏嘘的爱,就是因为他以十分温柔的态度去捕捉两性的感觉气息的,他想探讨一个比今日更加令人满意的两性相处模式,比如他同情民族英雄巴涅尔的情事即是一例。所以我认为布鲁姆的精神是比许多男人健全、理性又富于情感。(待续)

2020/04/29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尤利西斯》(中)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