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 · 上海行

朗读这篇文章

我在三种时候是激情饱满的:一,爱人面前;二,购物或讨论时尚话题;三,能给我无尽鸡血和动力的东西——文学。

(二)巴金故居

(上)

1955年5月,巴金迁居位于武康路113号的小洋房,一住就是半辈子。在这里,他写成了被海内外文学界公认的“说真话的大书”:《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一双美丽的眼睛》等译作及小说。

我去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武康路。

绿色门窗、麻灰色的墙、错落有致的外观……巴金故居的价值不仅在于这是一位文学巨匠的长久住所,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栋楼堪称海派建筑的经典之作,融合了西式建筑的华丽和中式建筑的平稳,很好地诠释出50年代上海文化的现代感。

有着落地窗的日光房、西式的干净浴室、卧室里的红木书柜、灰绿或橘红的沙发罩……让人不由感叹,巴老还真小资。

可是读过巴老作品的人才明白,这个为文学耗尽热情的人是个现实派,没有丝毫海派作家的矫情和奢靡。故居二楼的书架上,陈列着巴金英文、法文、俄文,意大利文的译文著作……我精心地数了数,译著多达二十余册。他的一生都在辛勤写作。

(下)

巴金对我来说是特别的,特别到影响了我的人生轨迹。大一的时候,我和奉奉读了“激流三部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常人眼里,我是个温吞吞的人,有这种印象的人,绝对是不了解。我在三种时候是激情饱满的:一,爱人面前;二,购物或讨论时尚话题;三,能给我无尽鸡血和动力的东西——文学。

“激情澎湃”这个词可以形容我读了《家》《春》《秋》的感受,就好像写到这儿,38℃都不用吹空调的我,开始有微微汗意。

永远也不能忘了那天,我躺在宿舍的上铺,奉奉来到寝室,说要同我谈谈“激流三部曲”的读后感,我们的眼里充满光芒。

我们约定,要去读研读博读,去师资力量强大的学校做文学研究。这种在外人看来有点迂腐可笑的理想,就是我们的理想。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降低一点点要求,哪怕一点点,就会考上。“是啊,英语和政治本来就不好,还不肯做哪怕一点点的妥协。”

我没后悔过,奉奉也没有,我们并不在乎名校不名校,就业不就业,单单因为喜欢,喜欢几个在全国做研究比较好的导师,喜欢文学,想去追随他们。至于未来,我们没有想太多。

可能,世界上存在越来越少的理想主义,我们就成了异类。每天坚持推送一些不博人眼球的东西,做一些无偿的事情,被称为不现实的傻瓜,但我们是快乐的,这种心甘情愿的快乐是很多很多的钱都买不来的。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会往柔软的身体里注入力量,我读巴金的文章就有这种感觉。大学时,教授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老师是个研究鲁迅的文学博士,他喜欢读哲学,读康德、尼采和萨特,研究鲁迅、萧红以及张爱玲,欣赏一切高深隐晦的富有才气且具有超越性的文学作品。他常说,巴金的文章很浅显,没有很深的文学价值,仅凭一些热情去写作,咋呼着书就写完了。

我倒觉得能够凭借直觉去做事,耗尽一腔热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的人觉得步步为营、老谋深算、为了赚钱而赚钱的人就是强者,那些成天饿着肚子谈梦想的人就是傻逼,可我倒挺羡慕那些傻逼的,至少他们有梦想,就好像很久很久以前的我。哪怕失败了呢?那刺痛过你的像星星一样的东西总有过照亮你的夜晚。

觉慧变成了汪文宣,革命理想被生活琐事消磨,那又怎样?人生这么短,试过总比没试过好。走过巴金的故居,就好像走过我那不管不顾的18岁,那时候的我多么单纯,单纯得可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打江南走过 · 上海行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