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的杂文值得一看

朗读这篇文章

好久不更新,萝卜和我都忙于学业和生活里各种操蛋的事,能放在台面上讨论的也许只有寥寥几件。思来想去,生活是生活,写作是写作,就不要相互干涉了,于是干脆就搁置了整整一个月。

但仔细搜刮生活的夹缝,倒也遗漏了不少令人激情的事。比如期末考前,在寝室熬夜看完了段奕宏版的话剧《恋爱的犀牛》,还偷偷窝在被窝里哭;在期末考后因为看连续剧《古董局中局之鉴墨寻瓷》(我真觉得第二季比第一季好!)迷上了文物学;还有为了储备知识去啃了一些像《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这样科普兮兮的书……哦!还有答应舍友去看的音乐电影《Once》,音乐剧《摇滚莫扎特》(我觉得法版更好)和《近乎正常》(不太尽我意),以及语文老师布置的话剧《雷雨》(更喜欢苏民那版的周萍),《玩偶之家》等等。

原来还有这么多可以和大家分享的趣事!

原来我这么多天对枯燥生活的怨恨是空口无凭而急躁的。

但今天,我重中之重要介绍的,是从这学期开始就陪伴着我到放暑假的昨天的一位作家——韩寒。

我相信韩寒的名字肯定是不陌生的,他是总充满着争议的人。这里用“争议”去一笔带过韩寒的“为人”是因为我不想去了解他,和任何作家的这一层面,这可能会影响我对他们文章的判断,仅此。

我为什么喜欢韩寒?

从杂文开始认识他…

第一次被韩寒惊艳就是那篇获得第一届新概念作文比赛第一名的复赛作文《杯中窥人》。

当时韩寒通过初赛后阴差阳错,没有收到复赛的通知函,主办方只得另择时日让其参与。比赛当天,考官为公平公正而现场命题,将手中的纸团扔进半满的水杯里后便让韩寒就此情景进行创作。

“韩寒由现象深入本质,将人生比喻为一个投入水中的布,它会慢慢被水侵蚀。慢慢向下沉落,直至沉入杯底。人生本来洁白无瑕,但一投入到社会之中,就会被社会这盆‘脏水’所沾染、侵蚀,逐渐失去它的本色,直到完全堕入到这个社会之中而无法自拔。”(摘自百度百科)

这篇作文的立意,我认为奠定了韩寒今后的杂散文创作风格。由于最近有些疲于看一些虚构的人事物,这些天便读了《我所理解的生活》,《通稿2003》,《青春》,《毒》等。仿佛一个有点玩世不恭,又有点人间清醒的男青年,穿着十年如一日的T恤衫和牛仔裤和你毫无顾忌地谈天说地。当然,在和他不太熟,年龄和资质都有出入的情况下,很多时候我是不敢苟同的,但由于画面感太强,他轻松而不失犀利的谈吐也实在难让人否定他对时事及其社会本质的一针见血,让我总是阅读过程中产生难以抑制的微妙笑容。

“这是一个误区,文化人普遍将民主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其实对于国人,民主带来的结果往往是不自由。因为大部分国人眼中的自由,与出版,新闻,文艺,言论,选举,政治都没有关系,而是公共道德上的自由,比如说没有什么社会关系的人,能自由的喧哗,自由的过马路,自由的吐痰,稍微有点社会关系的人,我可以自由的违章,自由的钻各种法律法规的漏洞,自由的胡作非为,所以,好的民主必然带来社会进步,更加法制,这势必让大部分并不在乎文化自由的人们觉得有些不自由,就像很多中国人去了欧美发达国家觉得浑身不自在一样。所以,民主和自由未必要联系在一起说,我认为中国人对自由有着自己独特的定义,而自由在中国最没有感染力。”

摘自韩寒《我所理解的生活》“天下势-韩三篇”

摘自《通稿2003》“英语的问题” “其实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都拿人民币来衡量,那我们就不用学习英语了,至少不用学习到那么辛苦了。走路想路的英语是什么,吃饭想饭的英语是什么,各个学校里都有英语角,一堆中国人用英语谈论各种低级问题,比如你那漂亮的书包多少钱(还没有学习到可以谈论高级问题比如这书包是真皮的还是尼龙的),一到早上朗诵的时候,全学校出来的都是英语,闭上眼睛以为是在牛津,睁开眼一看是在天津。”

摘自韩寒《通稿2003》“英语的问题”

“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所以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

摘自韩寒《通稿2003》“语文的问题”

“但是有一个喜讯,在房价油价电费水费齐涨的今天,终于有一样政府收费项目减价了,而且一减就减去了将近一半的价格,而那些涨价的项目往往每次只涨一两成,说明政府该大方的地方还是很大方的——登记结婚从9元降到了5元,也就是说,如果你一辈子结婚三次,政府为你省去了足足十二块。谢谢。”

摘自韩寒《青春》“马上会跌,跌破一千”

总之,目前为止,每读他的一本杂散文集都能使我重获一次“熟悉的新鲜感”。有人曾说过:“韩寒是一位‘成长型’作家,他的思想和文笔都会随着那个特定的读者群的年龄增长而进步。”,而韩寒确实在他后创作的很多文章中反思“先前曾在XXX书中说过的XXX是有些年少轻狂”。

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我自知不如当时说出“中国文章写的第一好的是李敖,第二就是我韩寒”此等狂言的同龄少年。最难得是,他的傲气和棱角也许到现在都是保留的,但体现在赛车,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人生规划又是井井有条而充满冒险与尝试的。这是让我近乎神往的一个人。

但韩寒在大众的印象里还是欠佳,不仅因为他本身的争议(例如有些大男子主义和“公知”的身份等),还因为相比他喜欢写也擅长写的杂散文,很多人更了解他青涩的电影作品或者小说。就连他最欣赏的作家李敖也曾说过:“韩寒的作品是臭鸡蛋,我一看就知道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尝?”

的确,上一代的文人作家对当时八零后新晋作家的评价是凄淡的,但从韩寒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他可以在文章里从不忌讳旁人的言论,也大方承认自身的缺点,他的“调侃精神”在我心中,让文坛地位什么的便成了其次。

古早话题:韩寒和郭敬明到底有没有可比性?

最近因为关注韩寒,难免又去了解了一番当年的新概念作文比赛,牵扯出不少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考古过程中也重温了当时许多比较韩寒(第一届第一名)和郭敬明(第三,四届第一名)的视频和帖子,再仔细看了看韩寒和郭敬明参赛的各三篇作文(其余选手的资源实在难寻,便不多作比较),感到他俩的差异。

对我个人而言,郭的文笔倒是要比韩寒好的(《剧本》那篇让我对他有些态度转变),而且很明显就能判断出来。但是韩胜在内容和思想,郭如同他作文题目所说,多多少少有点《无病呻吟》。

“所以说我既不是右岸也不是左岸,我是第三条岸,所以我写的剧本缺乏真实的体验难以操作。我很想写写自己的生活我想那一定是几万字的巨著,但韩寒说了:给自己写自传的人都很恶心。他的风头正健所以我只好放弃。我说了,我不是个出挑的人。

还是那句话,我希望能给王家卫写剧本。虽然这句话也很不可理喻。但请注意我用的动词是‘希望’。同类型的句子还有:‘我希望我能飞翔。’  

这样想就没什么不可理喻的了。”

摘自郭敬明《剧本》

此处还引用了韩寒(新概念前辈)的话。

“当黑夜以顽固的姿态一再膨胀的时候,无边无际的黑暗要么令我僵硬,要么令我热血沸腾,而这种状态很是歇斯底里,我是知道的。晚上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倒在床上,透过高大的玻璃窗看那个黑色的天幕,看暗白色的云多飘过天空时散发出寂寞而清凉的气息。我也喜欢蹲在马路边上,看着大片大片的梧桐树叶纷乱的下坠,如果天冷,就抱紧自己的膝盖。这是个好姿势,像个寂寞的乖孩子。假如明天没有太阳,我想我应该在那个黑夜里好好地流一场眼泪。”

摘自郭敬明《假如明天没有太阳》

“我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撕下面具的动作是那么得心应手也是那么恶心透顶,可我还乐此不疲洋洋得意。不过即使我将生活玩弄于股掌之间,将日子过得如手中噼啪作响的焰火,但最后也只是化作一堆模糊的光影四散开来,内心的空洞始终不肯离开。我问小A为什么,小A说:“因为你没有方向,你连自己是什么,自己要什么都不知道。”我突然就楞在那里。这种情况就好象是一只蝴蝶正在破茧而出,它等待着自己的蜕变等待着自己的惊世骇俗,它正洋洋得意可是却突然卡在了破茧的前一刻,痛得排山倒海,最后痛死在羽化的途中。

我痛死在小A的话里。”

摘自郭敬明《无病呻吟》

想到曾经有位老师在评价我写的东西时说过:“文笔相对同龄人成熟,观点却还是高中生的观点。”郭当时的作文就给我这种感觉,就像很多人说郭的文章华而不实空有其表。相比,韩的写作风格更鲜明(上文提及过)却也更单一,而且他说他读杂文多。说到这又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了:从他们在新概念作文里引用的话就可以看出,韩的来自于各种杂文博客和评论家(李敖等),郭敬明则源于更感性的诗人和小说家(席慕容和安妮宝贝等)。说不上更喜欢哪派,只是相比之下郭引用的有些太多了(可能他写的篇幅也更更更更长),我不太喜欢。

韩寒曾在他的杂文里说过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很多人喜欢用名人名言和俗话来代替自己的话,这并不能体现你是真知灼见,只是一种符合时宜的利用罢了。”但是郭的引用倒也不至于如此,比赛性质的写作就得展现出你这个人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挺正常。

除此之外,文笔如果被拆分为文化和笔法的话,那我想将韩归于文化派,但郭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笔法派,写作风格这种东西本身就因人而异。但郭确实相对来说在写作上更注重语言的编织。

只是语言美也是花瓶的一种。就像设计出来的东西是给人用的,写出来的东西是给人看的,以人为本,不是以创作者为本,也不要把自大地糊弄人说成艺术追求。不过追求纯美也可以(像是那些注重美学的文艺电影),那就把庸俗的东西撇撇干净,“四不像”既跨不进艺术圈,也难征服娱乐圈。

此处只是根据韩寒和郭敬明在高中时期的作文内容和风格作了对比,在此之后二人的发展同样存在异同,但由于本人没有去看郭的太多作品,看了也难下手分析,故作罢。但平心而论,除了让郭成功奠基的青春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因抄袭而翻车之外(以及他现如今被自己养成的名声),他的早期作品,如《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应是出色且触动人的,只是受众范围太过局限,现大概已无人问津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韩寒的杂文值得一看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