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顾准日记》 -冬日午后,一腔无法言说的痛

朗读这篇文章

冬日午后,一腔无法言说的痛

——读《顾准日记》

史飞翔

《顾准日记》不是一本“好看”的书。因为它原本也没打算让人看。正因为没打算让人看因此它才显真实。李慎之先生说《顾准日记》是“一个时代的记录”,是“一个受难灵魂的记录”,这话是恰如其分的。《顾准日记》通篇围绕一个主题:“改造”——思想的改造。书中记录的则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既无情节,更无故事。然而就是这样的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语言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阅读中我首先注意到这些日记多半是半夜或凌晨写成的,地点则五花八门,小棚、澡堂、岗哨上、锅灶前。为什么是半夜呢?半夜里一来不易被人发现,二来夜深人静,或许人更能贴近灵魂进行思考。《顾准日记》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是一本需要细细咀嚼的书。

我在阅读它的过程中的第一感受就是它深刻而又恶毒地诠释和揭示了那种“隐蔽的人性”。你比如日记中多次提到的“沈场长”这个人物。此人作为那个特定环境下的最高统治人物,他“一言天下法”,趾高气扬、道貌岸然。但是就在他这种“又红又专”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一个卑鄙无耻的灵魂。他用公田、公粪来为自己种植蒜苗、白菜然后再出卖。种瓜的人吃瓜是偷,而他却可以到瓜地随便摘瓜吃。他的老婆孩子可以随意取厨房的食品。他自己每晚回来必须让厨房给他做饭吃。在许多人几乎饿死的情况下,他却买自行车、手表。另外,顾准关于他妻子的描述同样让人感到痛心。“昨晚,写笔记时接秀信,语句公式化。吾心所深知,却不免有所波动,来商城后第一次半夜呜咽。幸床铺是单置的,未为人所知”、“没有钱,不敢到医院去,对秀的意见愈来愈多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信上吵架,以至于顾准写出“生活本有各种方式,一切由你决定好了”这样的伤心话来。世间至痛莫若如此!

《顾准日记》一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下了那个特殊时期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在那种十分险恶的政治环境和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人又是怎样生存的?顾准说,在那种面对饥饿与死亡的情况下,“生活像泥污”,异常残酷。因为饥饿妇女跑到地里偷红薯,饿汉溜进厨房偷鹅屁股。一民工因为偷柴火,被剥衣,打得半死。这还不算。还有更令人吃惊的。“南山粮多,人们都往南山跑。青年妇女,分不清是姑娘还是媳妇,只要有吃的,自愿留在那里给人家当媳妇。”尽管不断有人饿死,但是上面却说“粮食问题是思想问题,不是实际问题。”荒谬由此可见!

与饥饿与死亡相比人的精神的苦闷和折磨就更是痛烈了。在权利的践踏下人的尊严丧失殆尽。“为两块钱都要卑躬屈膝”、“为搬到旧机器房必须苦苦哀求”。顾准说,正是在那种情况下他学会了“唾面自干、笑魇迎人”。顾准在日记中为我们勾画了当时的“众生相”: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奉承领导、告密同事、欺上压下、极尽卑躬屈节之能事。

够了!我已不忍卒读。我的胸腔充满着悲愤与压抑。我一方面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年代,另一方面我又为自己没能亲历那样一个年代而遗憾。我问自己我若身处同境我会像顾准那样坚韧卓绝吗?有的人因精神独立而力量过人,有的人因敏于思想而陷于痛苦。顾准正是如此。在不少人都已到了生物本能的极限,按照生物本能活着的时候,顾准却始终没有停止思考。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他没有放弃思想,依然在思考着类似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出路”这样的问题。

很早的时候就听人谈及顾准。说他是“当代的思想家”、说他是“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云云。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关注他。对于那些当红的事物,我总是本能的保持着自己的警惕。然而我在阅读了《顾准日记》之后,却倍感羞愧,为自己的狂妄、也为自己的偏执。

我在阅读《顾准日记》的过程中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顾准始终是清醒的,我甚至由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一种静谧与从容。吴敬琏先生说,“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高耸入云的山峰”。 李慎之先生说顾准“给整个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换回了荣誉。”今天,在这个冬日温暖的午后,阅读顾准我却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痛。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顾准日记》 -冬日午后,一腔无法言说的痛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