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学问:《历史的面孔》后记

朗读这篇文章

从文学到学问
——《历史的面孔》后记
史飞翔

最近几年我一直有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常常觉得自己是虚掷光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我是1994年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到今年已整整十七年了。回顾我的“十七年文学”,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文学到学问。刚出道那会儿我走的也是纯文学的路子,清一色的正统散文。但是不久,大约是在我第二本散文集《红尘心语》出版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一辈子就写这种小散文,我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段时间我甚是苦闷。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作家韩石山的一个演讲《一个写作者的一生该怎样安排》。韩先生说,一个作家的一生应该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修志。”韩先生这话就像闪电划过夜空一样,一下子将我惊醒。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我应该向学问靠近,而不仅仅是当一名散文作家。十几年后,我和韩先生坐在一起说起这段往事。他说,你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你现在的路子也是对的。韩先生建议我研究胡适。

在那之后我的兴趣便逐渐从文学转向学问。我开始大量购买并阅读学术书籍。传统文化、古籍藏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哲学、社会学、西方经典、教育学、学人随笔甚至包括佛学、性学等闲书杂书。十几年来,我不断地买书、读书。光是读书笔记就记了几十本。加上平时的剪报、资料等,整整装了一铁皮柜子。功夫虽然下了一点,但由于我天资不足,一无家学,二无师承,盲人摸象,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学术训练。更要命之处在于,我在学问上一直是“用情不专”,一会是新儒家、一会是学术史,一会是隐士、一会是藏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一无所成。

古人言:人贵自知,各安其命。我深知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我生性散淡、不喜拘束,打心里讨厌学术的那些条条框框。但我又不甘心做一名单纯的散文作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化的作家”。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地在我的散文创作中融入学问的色彩。我不知道我的这条路能否行得通?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坦率地讲,这十几年来,我过得很苦。几乎没有一日不在读书。即使是过年这样的日子,我也照读不误。十几年来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或升官、或发财,惟独我书生傻气,皱纹辐射眼角,忧郁凝结眉梢。

最早对我将学问引入散文这种写法给予关注的人是李星先生。李星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一生阅稿无数,炼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他说,我的散文创作走的是知识型散文写作的路子、文化散文的写作路子,是学理性散文。他在肯定我方向正确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我学养的不足、理论的欠缺以及人生的某些幼稚。他告诫我要多读书,读那些真正有思想性的东西。后来,随着文章的不断发表,有评论家开始称我的散文是“学者散文”。

2008年,有段时间我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阅读中我有一个体会。那就是我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最深、最透彻、最到位的居然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学人,特别是号称“当代新儒家”的那批人,像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包括后来的余英时、杜维明等。于是我找来这些人的传记、文集。我将阅读重点放在他们的生平经历、精神风貌以及立身行事的特立独行等方面,而不大去纠缠他们的学术思想,我知道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我还啃不动他们那体大思精的学问体系。但即便是这样生吞活剥,收获还是很大的。

2010年9月,著名学者、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做客终南大讲堂。我同刘先生谈起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刘先生连说我学问好。我哪有什么学问?我只不过是读了一点书而已。
后来,我将阅读视野从“当代新儒家”这一群体扩展到整个民国学人。事实上,民国学人是我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我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一度想写一本《民国学人品行录》,终因各种原因而放弃。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胡文辉先生的《现代学林点将录》。斯书材料之丰赡、论述之独到、见解之深刻,让我这个门外汉瞠目结舌、拍案叫绝。受胡文辉先生影响,我将原本要写成学术专著的资料变成了一篇篇的小文章。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文章居然受到欢迎。全国几十家报刊竞相刊登。最多的时候一天发过四篇。许多文章被《文史博览》、《文史精华》、《文史天地》、《读书文摘》、《各界杂志》、《人物汇报》、《文摘报》、《中国社会科学报》、香港《大公报》、《澳门日报》等文史类报刊转载。有的还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狂狷钱钟书》、《沈从文的自负》等。

我在学问上是典型的“二道贩子”,通常的做法是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之后,被书中的某个材料或观点所吸引,于是稍稍发挥一下就热蒸现卖。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我的这些文章压根就不是什么学术散文,连学术小品都称不上。我的文章缺乏严谨,情感有余、理性不足。

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作学问应当受鼓励,三十岁以后作学问是本分。如今,我已四十有四。早已过了咋咋呼呼,追名逐利的年龄。那么,就让我本本分分地做一点学问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从文学到学问:《历史的面孔》后记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