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朗读这篇文章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史飞翔

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研究,而尤以人生问题用力最甚,几乎是倾注了毕生的精力。正是因此,他走了一条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也正是因此,他对人生抱有一种智慧的、艺术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说,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往深里讲,它属于哲学的范畴。中国人喜欢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梁漱溟认为这样分太笼统。他将人生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叫“逐求”。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追逐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方面受趣味引诱,一方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

第二种人生态度叫“厌离”。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有一个特点,即能够回转头来反看自己。当这种人回过头来冷静地观察生活时,即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促使人觉得人生太无意义。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

第三种人生态度叫“郑重”。持这种人生态度的人一方面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另一方面自觉的尽力去生活,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

梁漱溟先生指出,这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深浅。逐求是世俗的道路,郑重是道德的道路,而厌离则是宗教的道路。西方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追求物质享受,是逐求的人生态度。印度人注重宗教生活属厌离的人生态度。中国人强调“正心诚意”、“慎独”、“忠恕”、“仁义”属于郑重的人生态度。三者比较而言,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者相较,则郑重较难。逐求与厌离这两条路同样背离了人类的本性。人类的本性不是贪婪,也不是禁欲,不是驰逐于外,也不是清静自守,人类的本性是很自然很条顺很活泼如活水似的流了前去。所以,逐求与厌离这两条路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合理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先生推崇的是中国传统儒家郑重的人生态度。他说,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有可能,但那是很不容易的。普通人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理学大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生活。我以为,梁先生的这个观点是很重要的。以此我们就能解释历史上的许多人的“非常之举”。譬如: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很早的时候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然而他在经历了生命辉煌、艺术创造颠峰之后,却突然于39岁时抛家舍业前往杭州虎跑寺削发为僧。

同样,梁漱溟先生本人的人生道路也颇具传奇色彩。他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转于儒家。与李叔同不同的是,梁漱溟虽然一度也曾想出家做和尚,但他到底最终是入了儒家,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并被世人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儒)”,而这一切显然是得益于他智慧而又艺术的人生态度。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