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节:能替老师挨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朗读这篇文章

刘节:能替老师挨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史飞翔

刘节是陈寅恪早期学生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于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专攻中国哲学史。

1927年6月,清华国学院导师王国维自沉昆明湖,1929年刘节等人请陈寅恪撰文纪念,这便是著名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文》。陈寅恪在此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陈寅恪的这些话深深地印在了刘节的思想深处,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和做人。

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后,刘节大部分时间是在国立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工作,与其师陈寅恪同在北平,经常当面聆听老师教诲。此后,抗战爆发,陈寅恪、刘节师徒遂南北分散,天各一方。

1949年,陈寅恪南下广州岭南大学任职,此时刘节已在中山大学任教授3年并兼任历史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原中山大学等校合并后成立新的中山大学,校址设在原岭南大学康乐园。《刘节日记》记载了他从石牌中山大学搬入康乐园的情形:“星期一,晴天。向中大住宅区同人辞行。中午龙庆忠送点心来。下午二时离石牌住宅,在此整整住六年。三时十分到康乐村西南区六十一号住宅。蒋相泽同志带历史系同学来搬行李。姜立夫、梁方仲、王了一、容希白(容庚)、陈寅恪师母先后来访。晚间在王了一兄家晚饭。饭后了一夫人来谈”。

刘节此时已是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严格说来还是陈寅恪的领导。陈寅恪致函刘节称“子植兄”,但刘节对陈寅恪始终执弟子礼。据中山大学历史系师生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必去拜望老师陈寅恪,去后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旁若无人。刘节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1952年到1969年,在陈寅恪生命最后一段历程中长期陪伴在老师左右的,惟刘节一人。当时举国若狂,但无论在任何压力下刘节都绝不批陈寅恪的学生,他义无反顾地陪伴恩师同甘共苦。当时,刘节自身遭受的苦难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他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陈寅恪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地推倒在地。就在这关键时刻,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我感到很光荣!”结果又遭到红卫兵们更加猛烈密集的拳头。

“文革”中,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写下这样掷地有声的人生信条:“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假定有这样的人,我们来仔细考查他的学问,其中必定有欺人之谈,因为他心中根本是不光明。”“假定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刘节这些话与几十年前其师陈寅恪写下的“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有异曲同工之妙。

1977年7月21日,刘节因患喉癌不治,离世。刘节既是其师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坚守者,也是师道尊严的捍卫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者。

史飞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刘节:能替老师挨批斗,我感到很光荣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