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作死的主父偃

朗读这篇文章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大臣,出身于今天山东淄博的一个贫寒人家。先学习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学说,后来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等诸子百家的学说。

主父偃也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开始不被认为是主流知识分子。因此,在齐国时受到儒生排挤,连借贷都借不到。后来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也不被礼遇。

没有办法,走投无路的主父偃只好西入长安去碰碰运气,希望在朝廷谋求一官半职。他知道卫青是当红的大将军,就私下拜见卫青,希望能够通过卫青的引荐,得到皇帝的重用。

卫青也确实把主父偃多次向皇上推荐,可皇上就是不见他。主父偃已经没有退路了,就直接给皇上写了一道奏章。没想到早晨送上去,到了晚上皇上就召见了他。可见他还是有点儿见识的。
主父偃终于迎来了命运的转机。

汉武帝时期一直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就是诸侯国的势力虽经过七王之乱依旧很大,对中央政权构成极大的威胁。汉武帝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但苦于没有很好的办法。

主父偃就向皇上建议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汉初以来分封诸王而产生的权力分散、尾大不掉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即便主父偃没有其他的贡献,仅就这一项建议就足可让他青史留名。主父偃还为西汉帝国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提出了一个长久之计,那就是设立朔方郡,这样就使西汉的首都长安得到了一个屏障,也让匈奴失去了进攻中原腹地的跳板。也为以后的中原王朝得到了一个坚实的屏障。

最终汉武帝同意了他的提议。

如果主父偃的人生到此结束,那他在中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形象了。

但是,情商极低的主父偃开始了他作死的操作。

为了得到皇上的更加信任,主父偃揭发了燕王,导致其自杀。然后他又揭发了齐王和他姐姐私通的事。皇上就任命他做齐相,调查处理此事。

主父偃到了齐国之后做了两件事,一是拿出五百金给昔日的兄弟和宾客,并宣布和他们绝交。二是派人把齐王和姐姐私通的事告诉齐王,希望他能够自首认罪。

这样以来,很多王公大臣都担心主父偃揭发自己,就排着队到主父偃府上大肆贿赂,希望以此封住他的嘴。而主父偃因为年轻的时候穷怕了,对别人送来的钱也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有人说他太豪横了,可他认为自己从束发到四十岁志向得不到施展,父母不子,兄弟不留,宾客抛弃,内心压抑得太久了。他的信条就是大丈夫活着,如果不能列五鼎而食,那就受五鼎而烹之罪。

主父偃的希望很快就如其所愿。因为主父偃的所作所为很快导致燕王和齐王相继自杀,赵王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就来个先发制人。等主父偃做了齐相,一离开京城,赵王就把揭发主父偃收受诸侯贿赂的检举信送到了皇上的手上。

王子的相继自杀,也引起了汉武帝的警觉。赵王的检举信一到,汉武帝立刻抓捕了主父偃。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需要平息诸侯王的怒火,他最好的办法就是拿主父偃的人头去抚慰诸侯的怒火。但想到他为朝廷出了不少力,皇帝还想网开一面。这时候丞相公孙弘恰到好处地添了一把火,主父偃就遭了灭族之罪。

主父偃的经历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为人处事不能太张扬。主父偃完全就是一个暴发户的心态,做了官之后,他想把他前半生所受的委屈和压抑全都释放出来,豪横得有点飞扬跋扈。殊不知弓拉得太满就容易断,人太作就容易死。

为人要大度能容,不能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做人是要有点胸怀的,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胸怀宽广才能做大事。淮阴侯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等韩信封侯之后,也没有报复那个人,反而重用此人。这才是胸襟和气度。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之人,最终也不会有好下场,飞将军李广杀霸陵尉就是例子。

做人不能太贪财。主父偃前半生日子过得太穷苦了,所以他做了大官之后就特别贪钱,用揭发别人隐私的手段收受贿赂。最终这也成了赵王反击他的最有力的杀手锏。

多反思自己,少埋怨别人。过去人家不待见他,可能是他自己的原因,他就应该多反思自己,从自身上查找原因,然后加以改变;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别人,把责任都推到他人身上,进而记恨他人,报复他人。报复他人的最终结果是遭到了他人的报复,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作者简介:
李祎峰,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也喜欢写教学感想。人生信条: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有作品入选《师兴旷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作死的主父偃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