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读书笔记 -“叛逆”的背后,是因为对爱有渴求

朗读这篇文章

“叛逆”的背后,是因为对爱有渴求

教育学家李玫瑾曾说过:“叛逆的背后是爱的匮乏。”
诚然如此,成长过程中父母爱的缺席,会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小时候,顺吉的父亲就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不在家,所以便把他送到了祖父母家。而这也导致他与父亲之间的亲情日渐淡薄。
这样的经历让顺吉更加渴望得到父亲的爱,所以即使他长大了,也经常会为一些小事去顶撞父亲,甚至有时还会做一些偏激的事情来博取父亲的关注。
在顺吉还是初中生的时候,枥木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环境公害。因受矿毒的影响,当地的植物全部腐烂,人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年少的顺吉在听了几次演讲后,出于强烈的正义感,提出要去受灾区慰问。
然而父亲并不同意,在他看来,尽管矿山的主人F先生受到舆论的谴责。但他依然是家族不可忘怀的恩人。
原来,顺吉的祖父是大家族的管家,大家族出现了经济危机,祖父为了帮助主人家度过难关才开始做矿山事业。由于没有钱开采,身份地位卑微,祖父便找到F先生投资,并且将所有权转给F先生。
F先生拿出一千日元作为礼金给了祖父。在当时,这笔钱对于贫苦的家庭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祖父用这些钱作为本金,家族也逐渐富裕起来。
在父亲眼里,冒失的顺吉只会瞎胡闹。结果,父子俩各持己见,爆发了剧烈的争吵,最终顺吉情绪激动地哭起来。这件事,成为了顺吉心中的一道刺,将父亲更加拒于心门之外。
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
其实顺吉之所以想去灾区,不过是想要证明自己,以此来得到父亲的认同。
而父亲不仅不理解,而且还训斥他,这无疑在一点点的耗尽着彼此间淡薄的感情。于是顺吉更加不屑一顾,四处发泄对父亲的不满。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渴望被关心,被疼爱。
如果内在需求没有在童年没被妥善安抚,长大后遇到挫折或者冲突,理智就会被情绪代替,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亲子间的关系更是岌岌可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和解》读书笔记 -“叛逆”的背后,是因为对爱有渴求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