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余秀华。

朗读这篇文章

看了一张截图,心里面突然想到这些东西:下药的和提供解药的是一类人,撒钉子的和补胎的是一类人,砸碎玻璃的和修补玻璃的是一类人,制造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是一类人。懂了吗?

一个人遇事的第一反应藏着他成长过程中所积累的学识、见识、品格和修养,而这个反应也决定了他的生活品质。其实第一反应就是人的潜意识作用。而人是被潜意识支配的。只不过人对它并没有明确的了解罢了。

生就一双耳朵,应该学会倾听。对细小的声音,要侧耳倾听;对巨大的声音,要保持质疑。事实则相反,对细小的声音充耳不闻,对巨大的声音笃信不疑。耳朵成了愚蠢的摆设,两边都有,愚蠢很稳定。

家里那只鸡老眼昏花,居然分不出珍珠和玉米粒的价值。我投给它璀璨的珍珠它视而不见,给它玉米粒却咯咯叫得欢。你不晓得珍珠可以换更多玉米粒吗?傻鸡一只。鸡说:我现在饿了,珍珠不解饿。你到沙漠里,口渴难耐,我给你一块黄金和一瓶水,你选什么?傻瓜一个。自以为是的人连鸡都不如。

看到她骇俗的言论:离婚、分手、无非就是,换个人谈感情,把衣服脱给另一个人看,做着各式各样的老动作,新鲜感过后依然会为各种问题而争吵,谁也逃不过,人借爱这个字,干尽世间所有的丑事……读了这些文字,内心一阵悲凉。如果一个文字工作者,写诗的人,渴求美好爱情的人,她的思想、精神、审美、境界特别低洼,那她造的业力也就比一般人更大。因为她的影响力甚巨,大家就认同她所说的,加固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人的灵魂向上升的通道好像没有了,人不能向上升,就会向下跌落,而人的跌落是江河日下。不胜唏嘘。曾经欣赏你,现在远离你,希望你幸运。再见,余秀华。补充一句,这只是代表着个人的观念。我没有绑架任何人,任何人也不会受他人绑架,我只是表达个人的看法而已。她有她的权利,我有我的自由,大家有大家的方便。人的欣赏中藏着他的品位,人的拒绝里蕴含着他的原则。尊重,亦尊重。

人性的弱点是得不到就有吸引力,得到就厌倦。为什么厌倦?因为熟悉,因为了解。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永远追逐热闹,追逐新鲜刺激。就像某个女子在视频里说的,为什么男人都喜欢别人家的女人?那是因为别人家的女人对自己来说是陌生的,自己家的女人对自己来说是熟悉的。人性充斥着庸俗,低俗,恶俗,媚俗,惊世骇俗,而真正美好的东西,灵魂的相认,纯净的情意却鲜有人问津。人如果没有形而上,就会形而下。人不应该是精神的属性存在吗?

村上春树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他实在道出了人性的必然,个人才是感受世界的最能说服自己的存在。就像伤口在别人那里,自己不会疼痛,除了伤口到自己身上。就像听到这些话的人很多,思考这句话的很少,践行这句话的人尤其少。这说明自己领悟到的东西,永远比别人告诉你的要深刻。也就是说让人成长的,不是他人告诉的东西,而是自己的丰富阅历,以及在阅历中自己的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教育的力量是非常小的,影响也是非常弱的。

人只有经历过自己的人生,才能明白书中的含义。正如杨绛说的: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年少时看不懂鲁迅先生,等长大了之后才明白自己是先生笔下的人物,知识分子就像孔乙己,女人就像祥林嫂,自己是曾经的少年闰土,后来成长为中年闰土的样子,很担心孩子重复自己的命运,他们本应该有新的生活,却没有更新的生活。但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吧。毕竟梦想可以止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再见,余秀华。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