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豫东 ‖ 我的博物馆情愫

朗读这篇文章

我的博物馆情愫
文/刘豫东

今年8月份,参加了《学习强国》举办的“我的博物馆之旅”主题征文活动,幸运的是我有3篇文章被录用。通过参加征文活动,又一次回顾了往日参访博物馆的经历,进一步增强了对博物馆的认知。

有人说,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通过走进博物馆,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它能让人们见证历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更激发人们的家国情怀。

细细数来,自己参访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含纪念馆)有十多个,既有国字号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政协文史馆,也有市级博物馆,像商丘、焦作、赣州博物馆;既有声名远播的红旗渠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还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以及独具企业文化的博物馆,像古井酒文化博物馆、百泉春酒文化博物馆,等等。可以说,每次难忘的博物馆之旅,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不仅让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而且学到了许多书本里不曾有的知识。

2017年11月,有幸随修武文史撰稿员前往北京考察,参访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观看了《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接受了一次红色教育和精神洗礼。随后,又前往中国政协文史馆参观,近距离了解人民政协的光辉历史和辉煌业绩,加深了对人民政协的了解。

为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去年单位先后组织赴山西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信阳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党史学习实践活动。通过设身处地到革命先辈们战斗、生活过的红色土地参访,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课,接受了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一路走来,让我感动、收获、更有深思,切实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中流砥柱。在我们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中,太行山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不忘历史。

难忘的是2020年5月中旬,去沁阳老区常平采风。提起常平,之前对它知之甚少。它是沁阳北部的山区乡,当年豫晋一带著名的常平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那天,我随市作协一行怀着极为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参观常平阻击战纪念馆。该纪念馆就在常平学校隔墙,馆名为文坛巨擘、抗战诗人贺敬之题写的。尽管这个纪念馆不大,仅仅一百余平方米,但却完整地记录了那段悲壮历史。馆中陈列有双方军队作战序列、作战地图、文献资料等,内容详实,看后给人以启迪和深思。有人说“哪来的岁月静好,总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今天能有幸福安宁的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

在诸多的纪念馆中,我去过沁阳的朱载堉纪念馆、汤阴的岳飞纪念馆,而林州的红旗渠纪念馆和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分别去过两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不同的感悟。2012年4月,前往红旗渠纪念馆参访。六年后又重访红旗渠纪念馆,回来作《重游红旗渠》小诗以示纪念,道是:“雨后青山翠,缘渠空气新。盘桓青年洞,抚昔思贵人。”诗中的贵人这里借指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带头人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昔日林县人称他俩为二贵人。来修武多年,也参访了当地的博物馆。修武县博物馆位于县文化艺术中心三楼,作为千年古县,其博物馆陈列有不少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物,像绞胎瓷、韩愈故里石碑,无不彰显了修武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去年,还曾特意前往修武叠彩洞精神党性教育馆学习。上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修武儿女为了找“活命路”历时20余年,在“猴难攀”“鸟难飞”的悬崖峭壁上,硬是用血汗和生命打通一条总长4800多米、由19个隧洞组成的公路,创下了“太行奇迹”——叠彩洞,并形成了“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突破意识,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仁爱精神,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的叠彩洞精神。如今,它已成为今天修武人的精神图腾。叠彩洞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可以说是红旗渠精神在修武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团结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走进博物馆,可以真切地与文物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对话,从一个个文物故事、历史故事、文化故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也能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不竭源泉。

来吧,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感受家国情怀,开启一次次不同寻常的时光之旅,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刘豫东 ‖ 我的博物馆情愫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