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见精神——《宝玉挨打》赏析

朗读这篇文章

于细微处见精神——《宝玉挨打》赏析

作者:汤深礼

赏析《红楼梦》围绕着“接班人”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这在《宝玉挨打》(第33回至34回)一节中得到最典型最集中的反映。它是封建卫道士贾政和封建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第一次以剧烈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一场面对面的冲突。作者通过对细节的精彩描写,非常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丑恶。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为了用封建思想束缚宝玉,贾府的统治者费尽心机,让他追名逐利,走“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之路。然而,宝玉却闹了学堂,偷读禁书《西厢记》《牡丹亭》,结交戏子蒋玉函,甚至同林黛玉谈情说爱……,贾政看到封建礼教的教化作用在宝玉身上失去了效能,便采用另一手——毒打。因此,宝玉被打,是封建卫道者和叛逆者,两种思想冲突发展的人所必然结果。促成冲突爆发的直接原因有三:一是宝玉出于对仕途经济和封建官僚的反感,没有很好地应酬贾雨村,引起了贾政的不满。二是宝玉同情蒋玉函被玩弄,受侮辱的处境,并赞助他逃出了忠顺王府,触犯了更高层的统治者,贾政认为“祸及于我”,大为震怒;三是贾环乘机诬陷,把金钏之死说成是宝玉强奸未遂所致,撕去了贾府“宽柔待下”的虚伪面纱,贾政更是火上浇油。这三个原因写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浪高过一浪,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创造了杀机四伏的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看来一场毒打难以避免。但是,“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作者一面写贾政气急败坏地要打宝玉,情势紧张至极,一面写宝玉求告无路,又偏偏碰上聋老婆子打岔,稍致诙谐。看来,气氛有点不协调。而这正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这种在高潮到来之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文章迭宕起伏,更能显出矛盾冲突的尖锐激烈。在描写这场冲突时,作者把重点放在揭示这场“打”在不同人物内心深处引起的思想波澜,刻划了众多人物。一板牵动众人心,于细微处见精神,也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

先看贾宝玉。他被贾政喝禁在厅上,清楚地预感到强大的封建势力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他压来。但他始终没有求饶,只是觉得“疼不过”而“乱嚷乱哭”,也没有”悔改”的表示。被打后,伤势很重,仍坚持”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表现了他不屈服于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同时,他也没有作正面的反抗,贾政一声“拿宝玉来!”“立刻打死!”,他不敢轻动一步,连趁隙溜到后面去利用贾母来作抵抗也不敢。这种软弱性的表现,在他初期反封建斗争中尤为明显,以至影响到他后来的消极遁世。这样,作者写出了贾宝玉人物的复杂性:既是封建贵族家庭的”逆子”,同时,他毕竟在“温柔富贵乡”长大的,终于免不了出身阶级和时代历史的限制。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面临着”子孙不肖”后继无人的危机。这方面的揭示,正是《红楼梦》的主题所在。

再者贾政。作为封建伪道士,一见贾宝玉的“大逆不道”,就气得”眼都红了“,喝命“堵起嘴来,着实打死!”,不仅让奴仆打,还亲自掌板“狠命”打。作者揭示了他凶恶的一面。他说:“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成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劝解!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你们才劝不成!””素日”,表明他对宝玉的不满由来己久,这次打,只不过是一次总爆发,总清算而已。可见,他使奴婢免遭”暴殒轻生”之祸是假,害怕”弑父弑君”是真。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父”是统治阶层的象征。“弑父”就是不孝,“弑君”就是不忠,犯上作乱。所以,他才不顾亲子之情,对宝玉痛下毒手,以至见到王夫人“那板子越下去的又狠又快。”这里是多么地凶恶残忍。但是,作者还给我们揭示了贾政的另一面——伪善、庸俗。他不打宝玉,不是服从于孝道,也不是看在”老太太“的分儿上,而是看在夫妻之情上。贾政连自己对孝道都不能百依百顺,却要用它来束缚后辈,形象地说明,封建社会未期,封建道德的腐朽无力,它除了装潢门面借以骗人之外,再也不能维系人心,甚至“正人君子”也不能完全实践它。同时,他又不得不摄服于“孝道”,贾母一出场,他却由老泪纵横的模样,立即变为”躬身陪笑“,接着又向贾母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最后甚至”直挺挺地跪着,叩头谢罪”,以认错收场。以前的埋怨,忧虑,己抛弃一旁。“事亲为大”等封建“孝道”,使得贾政行为前后矛盾而又滑稽可笑。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出这个封建主义的忠实信徒,外表看去好像很是“威严刚毅”,实际上却是平庸愚腐。他对贾宝玉的封建压迫,被封建制度本身所规定的种种矛盾牵制着,不禁暴露出统治者的无能为力。其崩溃是不可避免的。这方面的揭露,也是《红楼梦》的主题表现所在。再看王夫人和贾母。最早惊动的王夫人来不及回贾母便匆忙赶来,表现出对宝玉安危的无比关切。她一见宝玉被打的半死,便放声大哭。同时采取相护的措施:首先,”抱住板子“,不让再打;其次,劝之以“礼”,抬出贾母。打起“孝”之金牌,“打死宝玉事小,倘若老太太一时不在了,岂不事大?”,依然无效。最后,不得不动之以情,“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在夫妻份。我如今己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今日越发要弄死他,岂不是有意绝我呢?”方才有效,使得贾政停了手。表面看来,似乎王夫人对贾宝玉充满了母爱。但其母爱实质何在?看下文的描写,作者通过心理刻划,便揭示了这一底细。当王夫人抱着“一片皆是血渍”的贾宝玉不禁失声大哭时,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己经死去多年的头生子——贾珠,并且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王夫人爱贾宝玉,想从贾政棍下把宝玉抢救出来,只不过是因为她现在只有这一个儿子而已。这个儿子,虽然在她看来,是一个不孝的“孽障”,但她不能失去这个”孽障”,因为失去这个“孽障”,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在封建社会,母以子贵,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儿子就是母亲的护身符。若没有儿子,就可以被丈夫休弃,或遭受其他的不幸。所以,王夫人又指着贾宝玉说”你倘若有个好歹,撂下我,叫我靠哪个!”这正是她一方面认为贾宝玉是个“不肖之子”“应当管教”,而另一方面,又极力维护贾宝玉,不让毒打的真正原因。这里,作者揭示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母爱,只不过是一种以利害关系为最大内容的母爱。奇怪的是,当王夫人在哭诉中提及贾珠,连正在盛怒中的贾政也突然变得柔情了,”不觉长叹一声。泪如雨下”,那么,贾珠何许人也?《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曾介绍过:他是一个按照封建礼教所培养出来的人物。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便娶妻生子,在科举场中己显露头角。但不幸夭亡,难怪贾政伤心落泪,恨不能起死回生,尤其看到眼前苦心经营出来的贾宝玉却成了“逆子”,又恨不得活活将他打死。从这样的鲜明对照里更可以看到,贾政和贾宝玉之间所以发生剧烈冲突,正是由于封建主义和反封建主义这两种思想不可调和的结果。贾母,是这个封建家族的太上权威。她”溺爱”宝玉,对宝玉起了不少“护持”作用。但她对宝玉的“不肖”行为,也提出“要管”。这点上,她和贾政,王夫人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打”的方法。因此,她闻此宝玉遭毒打,便先声夺人,“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就干净了。”,接着令人“去看轿”,和宝玉儿一道“回南京去”,打着“老祖宗”的牌子,盛气凌人,至使贾政“叩头认罪”,这样,一场冲突暂时归于平息。可见,贾政不打宝玉,原因也有三:一是看在多年夫妻情分上,不忍“绝”贤妻,不忍自己绝后;二是为怀念“孝子贤孙”的贾珠,而长叹息;三是摄于贾母的权势,服于“孝道”。“宝玉挨打”后,紧接着是“探伤”的描写,作者为我们刻画了袭人、薛宝钗、林黛玉等探伤时,对“毒打”的不同反映,许多细微处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写出。总之,通过“宝玉挨打”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势力腐巧虚弱的本质,热情歌颂了宝黛的叛逆精神。笔墨所到各种人物的神情心理,举止言谈,无不毕现纸上。即便是聋老婆子等次要人物描写,也都栩栩如生。同时,通过许多“细微之处”,我们看到,在封建社会里,生活中比较美好的,进步的一面,怎样在抗拒着还强大存在的反动腐朽的势力。这正是那一历史生活的本质反映,也正是《红楼梦》成为世界名著的原因之一。

(注:此文系笔者大学期间的红学选修课作业,原标题“一板牵动众人心”,后经指导老师修改,在师大校报阅读赏析栏目刊发,今天读来仍有余味,故发来抛砖引玉,欢迎各位文友老师拍砖评判)

校对:百里墨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于细微处见精神——《宝玉挨打》赏析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