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客和她的儿女们 ——《七十二家房客》《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朗读这篇文章

房客和她的儿女们

作者:李明传

房客,是指租住在别人家里的住户。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有一部电影——《七十二家房客》。影片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广州西关太平街生活着72家房客,故事主要描述房东与房客的较量,以及街坊生活的酸甜苦辣。

不过,我这里要讲的只是一位房客的故事。仿照《许茂和他的儿女们》之题,姑且名之为《房客与她的儿女们》,简要叙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人生。

笔者在县城有一处三进平房,十三年前,因去省城居住,将后面一进两间平房租给一位时年七十多岁老奶奶。其始,房租很便宜,年租一千多元,直到现在,月租也才每月三百元。

老伴每年回去收房租,从与房客老太太的交谈中,得知其姓郭,原籍住在合肥西方与六安交界的偏僻乡村。郭老太的老伴十三年前去世后,在外工作的儿女们怕老母亲独自在家孤单,没人照顾,就在县城寻租了一处简易住房给她住,以便照料。我的平房正好合住,不像楼房爬上爬下的,门一关处于与人隔绝的状态。

郭老太属犬的,算起来是民国甲戌年(1934年)出生,今年虚岁八十有八。十七岁结婚,平生生育八个子女,三年大饥荒饿饭时,夭折两个,尚存六个,四男二女。攀谈起来,得知其孩子们都挺有出息的。长子生于闹“水鬼毛人”那年(1953年,有兴趣读者可百度水鬼毛人事件,兹不赘述),六十年代末,初中毕业后抽调在大别山区的“8301”工地搞军工建设,由于表现突出,后来被地方招干,直至提拔为乡党委书记,正科级干部,后来调入县直机关,现已退休。

第二个和第三个是女儿,生于粮食关后的六十年代初期,小学文化程度,因兄弟众多,未能走读书成才之路,常常抱怨父母重男轻女没让他们继续读书。但现在生活境况都很好。大女婿在外做工程,二女婿在合肥经开区经营废旧物品收购站,虽然忙碌,但手头也比较宽裕。最后三个是男孩。按兄弟姊妹排行,第四个生于1964年,属龙的,刻苦求学,跳出农门,研究生学历,现任位于青岛的山东科技大学教授,根据他所说的姓名,我从网络上一查,果然不虚(因保护其隐私权,不便披露其姓名)。虽然身为教授,远在异域他乡,然时刻挂念老娘,每年都要回来,在母亲租住的小房内,不嫌简陋,陪老娘住上几十天。第五个,也是男孩,原来师范院校毕业,在农村中学任教。十多年前,省城重点中学招考教师,到合肥四十六中任教,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比农村大为改观。

第六位孩子比上一位小两岁,七十年代前出生,居住在县城,也是通过读书成才这条路,在县城一家银行机关上班,孙子前年高校毕业生了,如今用人单位“凡进必考”,去年孙子也被金融单位录用。
郭老太算是四世之人,但由于孩子们各自成家,分别另住,并不能享受过去传统社会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四世同堂”之乐。她平时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洗衣买菜做饭,样样都不成问题。可是三年前,因为生了一场病,长子得知,赶紧送往医院治疗,所幸没有危疾,出院后,兄弟姐妹们开个家庭会,考虑母亲单独居住的困难,商量决定,一递一个月轮流过,一年每家两轮,负责老母亲的吃喝起居。每到交接时限,老太太自己打电话,提醒下一位主动开车来接,免得上一家不好开口。原来租住的房子内只存放老母亲自己的衣被杂物。轮到青岛那位儿子负担时,有时郭老太去那里,有时寒暑假儿子来家陪老母亲。这个“家”,就是老母亲租住的房屋。俗话说:“有娘就有家”。虽然贵为教授,尽孝,乃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从未有半句怨言。去年夏天,笔者收房租时,发现郭老太在隔壁开着空调,儿子却蜷缩在外间一张折叠单人床上,吹着电扇。用餐时,母亲用电饭煲煮饭,用液化气灶炒菜,娘儿俩吃得既简单而又热热乎乎。目睹此情此景,感动之余,又深有感触——人老了,风烛残年,老有所养的确是个问题。这个“养”,在她家和大多数人家,倒不是有没有钱来“养”的问题,而是谁来照料和陪伴的问题。郭老太的境况还算是好的,毕竟还有子女愿意问!电视上报道有些老人即使子女多多,互相推辞,不问父母者屡见不鲜。试想想,为了拉扯六个子女成人成家,在当年生产队大集体时,每个劳日工分值才二三毛钱的情况下,郭老太夫妇俩为了抚养孩子们吃和穿,供他们读书,付出了多少艰辛!眼下,好多城里工作人员,负担一个孩子就抱怨负担太重,不愿意生二胎!两相对比,负担孰轻孰重?

(注:此文完稿时,恰闻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开三孩政策,更加引起笔者深入思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房客和她的儿女们 ——《七十二家房客》《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