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的两个细节——读《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作者是高德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小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执行主编。

  高德胜认为“德育之难,难于上青天。”(P2)德育的难首先是在于一个人学好学坏,主要是他自己学的,师长的教育主要起的是启发和引领作用。其次是在现代教育中,当知识能力的学习与道德教育发生矛盾时,道德教育很容易成为被弱化的一方。作为一名教师,为了要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负责,我们必须要找到开展德育工作的出路,出路在哪里呢?出路在细节。我们可以从日常细节做起,改变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

  本书以观察日记的方式,通过对30个教育细节进行阐述和反思,展示了生活德育的力量。这些情境与班级生活、校园生活、教育全局联系紧密,息息相关。注重生活德育思想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具有启发意义。我这里仅仅说两个常常被忽视的两个细节:  
防止“语言倭化”

  一些老师对部分学习成绩或日常行为待改善的学生十分看不上眼,动辄斥之以“笨蛋”“傻瓜”“猪脑袋”这样的评价语言。这些恶言恶语,有时甚至成为了老师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样口头禅在社会学上是一种“语言倭化”。如教师骂学生“笨蛋”,实际上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制高点,而将学生视为能力不足的人,这种行为就是将学生与自己划分为不同的阶层。大部分老师说出这些话时可能只是一时“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激动,却有可能成为砍向学生心灵的锋利无比的尖刀。

  正所谓“人言可畏”,语言倭化,对于被倭化者的影响是巨大。语言的力量体现于其中包含着评价,而社会人的自我评价往往会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特别是中小学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和独立性还不算成熟,如果总是听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要么会产生反感和抵抗,要么会产生自我怀疑。而且,语言倭化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伤害,同时也反映了老师对人的不尊重,这种不尊重人的态度同样会传递给所教的学生,致使学生对另外一些被老师批评的学生产生偏见,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落实到教师的语言上,从口做起。

避免“奖励陷阱”

  在现代教育中,老师经常运用奖励,而且奖励的方式是智慧无穷,花样繁多,如“小红花争优榜”“学习之星评选”等都是我们常用且重要的教学手段。

  可是,经常运用奖励的人都会认识到奖励并不总是有效的。如,小红花奖励的方式在低年级总是很有效的,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乐于为得到小红花或者积分而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但是,到了中高年级,就会有部分孩子觉得这些奖励是可有可无的,即使建立通过积分去换取相应礼物的制度,一旦实施时间长了,孩子也会兴趣缺缺。可一旦取消了奖励制度,又好像很难找到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抓手,就这样,一项原以驱动学习为目的工作,最后却变成了“鸡肋”,甚至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书中谈到,奖励的几个不良影响,其中包括:首先,奖励会模糊学生的学习焦点,使其只关注于以最快的速度获得奖励,缺乏对问题本身的探索与思考。其次,奖励往往伴随竞争性,有人获得奖励,就会有人失去奖励,如果奖励机制被滥用,就容易会使班级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甚至是家校关系、亲子关系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奖励还容易掩盖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不利于不良行为的真正的改善。如,午读时间,有些孩子总会趁着老师没有到班的时间聊天打闹,有时候为了要鼓励孩子养成午读安静自主阅读的习惯,可能我们就会采取奖励积分和记录影响班级纪律的学生名单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改善以上行为。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只是在粗暴抑制现象的产生,并没真正地去深究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这样的方式可能奖励在短时间内有效果,但因为奖励效果不能持久,深层原因又无法找到,所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最后不良的现象还是会反复发生。

  作为教育的常用方法,特别是面对大班制的班级管理,奖励确实是不能完全不用的手段。那我们应该如何延展奖励当中的激励性功能,而弱化其评价性和控制性功能。文中提到了以下几个小建议。

  ➤不使用太抢眼的奖励,以免学生过度关注于奖励,而忽视任务本身。

  ➤将奖励的允诺挪至事后,作为意外惊喜,使奖励不再干预行为和活动的本身。

  ➤避免将奖励建立在同伴的竞争中,以免使奖励变成激发同伴之间的矛盾的利剑。

  ➤尽量给予同物质的奖励,如我们想奖励学生爱阅读的行为,最后的奖品就是给他买书。

  ➤尽量将奖励变成口头的肯定和鼓励,或者是一封情真意切个性定制的表扬信,这样做的危害性比较小,同时能让奖励发挥着激励性和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可以继续往自己的哪个方面去努力。

  我的一个小案例:在孩子学习钢琴之路的开端,我就尝试弱化奖励来陪伴她进行学习。在孩子学琴之前,我曾经向很多老师、朋友取经,想好了怎样搭建奖励机制去帮助孩子坚持练琴,如每周只要有5天坚持练琴,我就给孩子准备一份小礼物,一个月中每一节钢琴课都能坚持高质量回课,就带孩子去吃一顿披萨或者麦当劳。但是现在的我,却选择了另一个方式来陪伴孩子建立这个习惯,一是,在陪伴孩子练琴时,自己要成为一个听众,认真聆听孩子分享在老师的钢琴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并真心地去赞美她;二是成为她的一个学伴,跟她一起练习,感受她练琴时遇到的困难,并一起攻克困难。我们从3月开始学习钢琴,迄今已经4个月,在没有任何既定物质奖励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每天练琴,练琴的时间根据效果灵活调整,一般保持在40分钟到一个半小时,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对乐器的学习一直保持着一种劲头,就是她愿意练琴是因为她希望自己能把曲子弹好,弹出来的曲调能像示范音乐一样流畅悦耳,所以她愿意去练习,也没有向我提出过交换条件。期待我们能一直坚持下去。

  期待大家能一起阅读此书,从关注自己与学生相处的一言一行开始。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教育的细节成为孕育爱的土壤。德育,其实就是藏在细节当中。
  作者简介:陈苑珑,女,东莞市政协委员,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东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手,长安镇优秀教育工作者,长安镇优秀班主任。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日常德育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的两个细节——读《道德教育的30个细节》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