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让生命绽放的语言——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编者按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和广东省国素文化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春雨读书会”,倡导老师和家长共读一本书,共商育人策,值得借鉴。本期推出同读《非暴力沟通》的感悟,以飨读者。

《非暴力沟通》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非暴力沟通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又称“长颈鹿语言”——一种平和而充满爱的沟通方式。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到了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观察指的是不带评判、不贴标签地说出对方所做的事情,“我看见/听见……”;感受指的是表达此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例如:喜悦、开心、难过、害怕等;需要指的是从内心感受出发,寻找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我感到……”;请求,提出你的请求,要注意不用命令式语气,“你愿意试试……吗?”。

听见你的声音——教师有感

  有幸在春雨读书会中读到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读完后的第一感受是:原来我们都用错了沟通方式,所以很多时候都在运用着“豺狗式”语言进行无效沟通,正确的沟通方式应该是运用“长颈鹿”语言。

  (一)师生层面

  作为一名教师,当处理学生的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情绪情感规律出发,去听见学生的声音,去实现我们教书育人的目标。首先我们要“知情”,了解学生的情绪。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纪较小,情绪的掩饰能力不够,情绪的外显性明显,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其次是“定情”,稳定学生的情绪。学生情绪较为激动的时候,也是老师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对学生直接进行价值判断。在这个时刻,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倾听,了解和感受学生内心的想法,让学生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避免伤害。最后则是“共情”,理解学生的情绪,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提出具体的请求,最终达成共识。

  (二)家庭层面

  在亲子关系中,使用非暴力沟通就更为重要了。如今,许多家长都处于“任务型”陪伴和“聊天型”培养,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感受型”陪伴。一起分享快乐,让快乐加倍;一起承受痛苦,让痛苦被分解。许多孩子感到难过时,他们不会说出来,更多的是通过行为和情绪来表达感受,比如生闷气、摔东西、无端发火等,这时很多家长就会用“评价”来代替“观察”,直接以强势的口吻指责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还影响亲子关系。这些背后往往都隐含着求救信号,仿佛在说“爸爸妈妈,我需要你的陪伴”,这时我们不妨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做这件事背后的原因,同时也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最后提出自己的请求。

一种让生命绽放的语言——家长有感

  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深深地触动。引言提到:“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这个问题打开了我的思考。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的本性,是什么让我们越活越艰难?甚至暴力?我们是怎么发展出这类语言的呢?背后有我们的需要。

  (一)行为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语言跟我们人类的进化是一样的。远古时代,人们开会都是围成一个圆圈,慢慢到了农耕时代,有些人需要分离出来做管理工作,而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加上管理者需要很多的语言来服务,比如:命令、奖惩、贴标签、指责。慢慢这些语言就发展而来,这些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

  这里提到非暴力沟通四要素中的:需要。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我们行为背后都是有需要在的,而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的尝试。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的妈妈性格比较急,经常在沟通的时候会情绪激动甚至发脾气,每当这个时候我的情绪也容易被她带走。而自从我了解“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需要的尝试”后,看到她发脾气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妈妈这么生气,是她的哪个需要没有被满足呢?真的很神奇,就这一念之转,让我快速调整情绪的同时,还能快速地去关注我妈妈背后的需要。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我们却往往很难找到自己的需要,这也需要练习。这本书的珍贵之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帮助我们去练习,只要依照它提供的这种沟通方式来谈话和聆听,就能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把这种沟通方式称为“非暴力沟通”。

  (二)怎么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要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是批评、指责。而我们经常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当我们去表达观察的时候,别人更容易接受,而当我们去表达评论的时候,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书中第29页提到,马歇尔·卢森堡博士为一个小学提供咨询服务的例子,表达评论很容易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对于解决问题也没有帮助。那怎么区分观察和评论呢?观察就像是一台摄像机拍摄下来的部分,它是在具体的时间和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是具体的事实。而评论往往是加上了我们个人的评价、推测等。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我特别喜欢这句话,也在提醒我们表达观察的重要性。如果你也想练习区分观察和评论,可以做书中第34页的练习。

  (三)倾听使人身心痊愈

  卡尔·罗杰斯这样写道:“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么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这真神奇啊。一旦有人倾听,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有了解决办法,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当你看到这部分的时候,你有没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呢?我有,那是在5年前的一天,我想要约我特别好的一位朋友吃饭,可当我发信息给她的时候,她告知我她病了,当我看到她回复”肺癌”两个字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和无力,我不知道该跟她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刚好那时我学习了非暴力沟通,我有一位固定的倾听伙伴,于是我打电话给她,告诉她我需要倾听,我需要五分钟。于是她开始倾听我,就在这五分钟里,我能感受到我身体的变化,在说到紧张的时候我的牙齿会打颤,我会流眼泪,等五分钟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我能感受到我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思路变得清晰,我非常明白当时我的心意和我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五分钟的倾听让我从一个慌乱迷茫的状态马上回到了平静清晰的状态,我想这就是卡尔·罗杰斯所说的倾听的神奇。

  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时情绪上来了,压到我们喘不动气,而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调整状态,千头万绪的思路也会变得清晰起来。书中讲了很多倾听要注意的点,比如: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在倾听别人的时候不要评头论足,要带着爱和联结去倾听他人;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我们人有两个耳朵,一个嘴巴,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多听少说。如果你愿意,希望你在生活中寻找一位倾听伙伴,你们可以相互支持和赋能,倾听能使人身心痊愈。

  作者简介:冯思毅,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教师;王丽娜,红基学校学生家长,两个孩子的妈妈,睿爱教育联合创办人,家庭教育讲师,父母游戏力讲师。

审核: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种让生命绽放的语言——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