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痛苦源于他们不在成人状态里——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东莞长安实验中学坚持“致于和谐,精进有为”的办学理念,教师“精研创新,诲人不倦”。本期推出学校老师2篇读书感悟,以飨读者。

图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看到这个标题,或许你会提出反驳:“成年人不就是在成人状态里吗?”,或许你会疑惑:“那成年人的幸福是处于什么状态呢?”

  这个题目源于我看的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这本书凝聚了作者多年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也是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这本书很薄,故事也特别简单,它讲述的就是蛤蟆先生在同伴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在苍鹭咨询师的帮助下,他勇敢地与童年链接,探索自己的内心,逐渐找回了希望……我也跟随作者体验了一把心理咨询,感触良多,下面我将从三点来介绍我的收获:

引领代替建议

这才是心理咨询师

  提起心理咨询师,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阅历丰富而且侃侃而谈。他懂得很多人生大道理,擅长“灌鸡汤”,当来访者提出困难,咨询师就负责给答案,来访者被成功“洗脑”后,行为有了改变,这就是我眼中厉害的咨询师。

  本书的主角蛤蟆先生跟我想的一样,它第一次去做咨询的时候,以为苍鹭会开启又长又臭的训诫,但是没有,苍鹭只是静静地看着他。最终它不得已才开口:“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苍鹭反问:“关于什么?”,把问题又抛给了蛤蟆。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苍鹭一直在提问蛤蟆:“你感觉怎么样?”“你怎么看这件事?”但很少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致于在第九次咨询的时候,蛤蟆忍不住大骂苍鹭:“你一直都在提问?你从来不告诉我你是怎么看我的?难道你不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吗?”

  这就是我们对心理咨询师的误解,苍鹭后来解释到:“蛤蟆,你最初来到这里,特别依赖我,期待我来给你答案,帮你解决难题,像渴望得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但能帮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你需要抵抗依赖,走进独立状态,这样你才能获得心理成长,找到治愈自己的良方……”因此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是给建议、提要求,而是引领来访者与自己的内心建立联结,探索自己的真实想法,最终在行为或者观念上做出改变。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学生遇到任何心理问题找我们帮忙,我们就需要扮演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我记得这么一件事,我的科代表跑来跟我说:“老师,这个星期晚上我总睡不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帮他解决问题。于是我给他介绍了4-5种助眠的方法,学生听后露出失望的眼神“老师,你说的这些我妈都教过我了,我还是睡不着……”刚好上课了,我就打发他走,但我不服气吖,还在百度“失眠的101种处理方法”,后来一个紧急任务,我把这件事放到了一边。当天晚上,我想起找他布置作业,班主任却告诉我:“他回家了!他今天下午去了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知道他这个星期回校前跟爸妈起了冲突,他一直很自责,建议他回家睡一个晚上,明天早上再回来。”听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心理咨询师不是提建议的,我们对心理咨询师工作范畴的定位会决定着我们与学生的沟通及问题处理方式,只有正确地把握方向,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事半功倍。

三位一体

这才构成完整的人生状态

  除了咨询技巧,这本书还有很多令人醍醐灌顶的心理学观点。整本书作者都在灌输一个重要的概念——童年对成年有着巨大影响。作者把人生分为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经历过的事物搭建而成的,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刚出生我们只具备快乐、悲伤、愤怒、恐惧这四种情感,慢慢地我们会发展出更复杂的情绪模式,融合成我们自身一部分,甚至定义我们一生的行为。这个过程父母的影响尤其深远。大家想想,儿童他没有自理能力,一切都要依靠父母,也无处可逃,所以他们会做出一系列行为来适应父母的每一次喜怒无常。比如蛤蟆的父母严厉挑剔,蛤蟆从小就被迫顺从父母、照着父母的要求去做、同意父母的想法,甚至要去取悦他们……这些顺从行为后来就带到了成年,当他的朋友獾用严厉的目光看着他,他会非常害怕,也不敢忤逆,甚至当獾提出不合理要求,他也不敢拒绝。这就是用“儿童状态”在处理问题。

  “父母自我状态”则刚好相反,它指的是从小到大,我们在与父母相处中,潜移默化就会学到父母的情感价值观念,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慢慢地,我们也喜欢批评和指责别人。像现代社会有很多老板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不断苛刻员工的人、狼爸虎妈……这些人永远像法官一样,忙着给其他人定罪和惩罚,我们就可以说这些人处于父母状态。

  最后一个则是“成人自我状态”,处于这个状态的我们不用紧张来自父母的严厉,又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们能够身心放松,用理性去思考,去认清事实,并决定做什么。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要有,每一种状态对生存都有价值。处于儿童状态,我们更关注的是感受和情绪;处于父母状态,我们一般是在挑剔和指责别人,用言行重复着你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在成人状态里,你才会全心全意思考当下的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学习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对于这三种状态,我自己非常有感触!我是家里的老大,小时候爸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我从小到大我都是谨言慎行,生怕做错事,我甚至会要求自己用优异成绩来换取爸妈的肯定。现在我长大了,我很害怕事情做不好、很害怕别人对我失望,也不大会拒绝别人……这些行为就属于取悦行为,这时候的我就处于儿童状态;当然我也有严厉苛责的一面,有时候我批评学生,我会从自己身上看到爸妈不近人情的影子,这时候我就处于“父母状态”里。了解这三位一体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身的行为,恰当给自己做心理调整。有时候当我准备进入父母状态或儿童状态时,我会提醒自己,尽量理性、公平去对待自己和别人。

幸福与否

最关键还是人生坐标

  了解完整的人生状态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童年的经历非常重要。当然每个人早年的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作者告诉我们大约4-5岁,这个孩子体验到的生命就会让他尝试回答两个问题(1)我怎么样?我好吗?(2)我怎么看待别人,他们好吗?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人生坐标,共4种组合类型——【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这里的好和不好,可以代表一切你认为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图片

  你选择哪一个象限,就能预见性地看到你未来的人生。因为你选的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生存的底层架构,然后我们在这基础上去构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然后你的人生就真的变成这样了。比如祥林嫂,她的选择就是典型的【我不好,你好】,她认为自己一生是悲惨的,她逢人就说自己的不幸,结果就真的不幸了。我的一个同学也是这样,她在恋爱方面非常自卑,当年毕业后有一个很优秀的学长在追她,她自己也喜欢,但她总觉得自己配不上他,所以硬生生就拒绝了,最后选择了另一个父母介绍的、自己并不怎么喜欢的男生结婚了。现在有时候跟她聊天,她就总觉得自己婚姻不幸福。这就是【我不好,你好】的“自证预言”。

  而另一种【我好,你不好】的人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好,他们会玩游戏来证实这一点,特别是我们中国父母们。比如一个母亲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运动,于是她紧盯着孩子这个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多次强调。“你看,我就说你不爱运动吧?!跑步都不去”“你看,我又抓到你不运动了”,还有“你怎么总是让我失望”……诸如此类,都是站在权威的制高点去指责别人,这种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无异于“谋杀”,孩子不断被否定、斥责,她们便会形成【我不好,你好】的底层思维架构,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所以作为父母、教育者的我们,一定要注意别陷入这一人生象限里。

  读完这本书,蛤蟆的抑郁症也好了,他勇敢地选择了【我好,你也好】这一象限。我也在阅读中追溯我的童年,分析自己的行为、人生状态及背后的人生坐标,醍醐灌顶,感触颇多。这是一本智慧而温暖的小说,它能戳中你、治愈你,改变你,给你成长的力量。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你的痛苦源于你不在成人状态里,但要不要与生活和解,你说了算!只要你主动迈出自我疗愈的第一步,新的人生大门也将为你而打开,祝福你!

  作者简介:王曼佳,女,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年级长,长安镇优秀班主任,长安镇优秀教师,广东省生物概念教学竞赛一等奖,东莞市“品质课堂”教学能力二等奖。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成年人的痛苦源于他们不在成人状态里——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