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让我捧起来就不想放下的书。本书是由日本的哲学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共同创作的,是一本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书。岸见一郎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的认定顾问。而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他出版过很多畅销书籍,在他近30岁的时候邂逅了阿德勒心理学,于是他就开始拜访岸见一郎,两人在不断探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就一起合作写了这本书。

全书都是以一种对话录的形式撰写的,一共有五个章节,也可以叫五次深夜谈话,就是一个青年求教一位哲人,然后交流一些关于人生哲学、幸福哲学的问题。这五次深夜谈话的主题分别是“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和“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这位哲人就是主张“世界极其简单,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而青年不同意,于是就围绕着阿德勒思想展开了一场场的辩驳。

而有关这本书的主题,其实书的封面已经用一句话点明了,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乍一听,这一句话有让你们摸得着头脑吗?“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怎么会是这样呢?带着这一份好奇于是我翻开了这一本书,当我读完之后再回过头看这一句话,这时我真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这让我想起在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就拿发朋友圈这事来说吧!有时候我们为了发一条朋友圈,发一张自己喜欢的照片,不惜花上大量的时间不断对自己的照片进行P图,又会花上不少的时间去想文案,发出之后可能觉得文案还不是很满意,又会马上删掉重新编辑再发。当发完朋友圈之后也会很在意有没有人点赞?又有哪些人在评论呢?时不时就要打开手机看一下,总之,心神不宁、患得患失,有时候根本没办法专心做其它事情。像这样的经历你们有过吗?感觉发一条朋友圈太折腾人了,也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我身边的朋友包括我,现在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子频繁更新朋友圈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发一个朋友圈也好,对某件事情做出评价或者提出看法的时候也好,我们都会很在意别人是否认同自己。但现在想起来,不就是发一条朋友圈记录一下自己生活吗?怎么就被这些点赞的事情反而让你分不清什么是独属于你的呢?接受别人的不点赞,接受别人的不喜欢,当我们获得被讨厌的勇气时,不就是我们获得自由的时候吗?

可以说,阿德勒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思想主题就是对自我的解放。说起自由,我相信没有人不渴望,但生活经常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都是来自心灵的。只有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上的自由。阿德勒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在试图帮助我们从过去、人际关系、未来这三个束缚中解脱出来。下面有几个观点是我感触比较深的,想与你们分享。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原生家庭的不幸给我带来痛苦”!如果一个人的婚姻失败了,很多时候都会归结为原生家庭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暗示自己今后也不会幸福。这种说法好比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它认为现在的问题常常是源于儿童时期的一些创伤,正是因为当年的那些因,导致现在的这些果,这个称为“原因论”。但阿德勒心理学却认为“原生家庭”这种心理创伤其实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这个经历的意义。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选择现在的状态,都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比如你就是下定决心“不想改变”,因此你的不幸其实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个就称为“目的论”。简单来说,你的所有问题都不得赖别的因素,你是有选择的权利,你有是改变的可能,只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

关于“原因论”和“目的论”,书中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有一个女孩一见人就会出现脸红症状,她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子,却是因为这个脸红症状而没办法表明心意。原因论认为,是过去的遭遇导致女孩出现脸红症状而没办法表白这一个不幸的事实。而阿德勒的目的论则认为,是女孩因为不敢表白而需要脸红这一症状,女孩出现脸红的“目的”,就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这个说明你们听起来会不会觉得有点荒诞,但认真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女孩害怕被别人拒绝、害怕心灵受到伤害。脸红症的出现给了这个女孩不去表白的一个理由,不表白就不用害怕被拒绝。

可以说,“脸红症女孩”这个事例很好地诠释了“原因论”和“目的论”的区别所在。我们知道,尽管有些人嘴上说着希望自己改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可能在他们内心深处是期望维持现状的,他们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所以会在心理不断重复过去的重要性,用过去来当挡箭牌。例如,我实在没办法游泳,因为我小时候溺过水。如果我们认为不幸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但问题是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那我们就只能一直活在过去的束缚之下而无法获得幸福。阿德勒就主张我们要从“原因论”向“目的论”转变。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给过去经历赋予了一段积极的意义,就算创伤也会成为你的铠甲。我们要相信人的潜能和自由意志,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就是把自我从过去中解放出来的时候。

人生需要“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确,我们很多心理困扰其实都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期待。想一想 我们从小到大,不是真的怕考试考不好,而是惧怕父母、老师对我们的评价;工作不顺也不只是因为业绩不好,更多的是在于领导同事的眼光。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活在别人的人生中。而产生这些烦恼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进行课题分离,那什么是“课题分离”呢?“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要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举个例子,亲子关系中学习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课题。许多家长打着为孩子好,让孩子好好学习上辅导班,如有不完成作业就不让吃晚饭,家长都已经使用强制手段了,但最终还是没有让孩子喜欢上学习,这就是因为学习这件事原本就是孩子的课题。这时父母可能就会说,让孩子好好学习本来就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呀!其实有时候父母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和虚荣。这时可能又会有反对的声音:“难道我们就不管孩子了吗?”那也不是,书本中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习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可以随时给予帮助,但并不强迫他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因为能够改变自己的也只有他自己。

阿德勒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其实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所以,要让自己过得更好活得更轻松,就要具备课题分离的意识,管好自己分内这摊事,处理好自己的课题,当自己的课题处理到自己满意以后,别人会怎么看你,会不会喜欢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不必为此过于介怀。每个人都恪守自己的本分,过好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了。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阿德勒的哲学除了强调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同样也强调了“当下的意义”。“活在当下”是生活的真谛。相信这个说法大家都不陌生。以前自己总是把“活在当下”说得太简单,其实根本就没有做到或许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到。阿德勒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但很多时候,我们不仅喜欢沉浸于过往的回忆中,更喜欢畅游在未来的幻想中。其实真正决定你一生幸福的关键,是你对当下的专注。可以说,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跟“当下”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未来会如何,也不是“当下”要考虑的问题,所以,人应该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好好地享受此时此刻,然后用心地、认真地对待眼前的这个人、手中的这件事,当下这一刻的生活。未来就会是每一个当下延续出来的那一个时光,它不会错到哪里。我们也只有此时此刻的努力和充实才是真实的,可抓住的。活在当下,你才能真正活出自由。

当我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感觉很多认知又被重新刷新了一遍。就从阿德勒的心理学来说,当我们从这些束缚中解脱出来,也许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一直都很自由,真正让我们裹足不前的,原来就是我们自己。相信当你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希望看完这本书的你和我,都能跟书的的青年一样,悟出一个真理:“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作者简介:麦炯媚,女,长安镇厦岗小学数学老师,学科组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