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读《专注力》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随着自己学生时代的结束,专注这件事儿对我们来说,越来越困难。没有办法去专注地看一本书,没有办法专注地听一段音乐,没有办法专注思考一个问题,……尽管还有很多任务,但是没有办法专注地做完一件事。感觉自己总是会被打扰,比如:手机信息、电话,甚至是同事、家人找我们等。

无意中看到《专注力》这本书,说是写给“被催一族”最简明的自我管理书籍。于是我就下决心捧起这本书,希望从中找到解药。这本书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于尔根•沃尔夫 (Jurgen Wolff)是一名作家、演讲家和咨询顾问,著有《你的写作导师》、《做些不一样的事》以及《创造力,从现在开始!》等书。他的文章中介绍了各种能使我们更具创造力、更富成效的方法和技巧。

书名开宗明义,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简单而直接!我的理解:专注力是高效管理时间和注意力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是一种目标管理能力。它是一种优秀的习惯和品质,可以通过认知升级和刻意练习不断提升。

专注,说易行难。为了“治病救人”,看完之后,我就着手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

一、定义“三件事情”养成专注力

书中介绍了一个“8020”法则,也叫“帕累托法则”,其核心思想:你的80%的收益或价值其实仅来源于20% 的努力(P3)。要“找到专注的焦点”,从现在开始,认清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会给我们带来最大价值的20%,排除一切无关的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如果这样做了,那成功的概率将以指数的方式增长(前言),实现我们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弄明白能够带来最大价值的少数,就非常必要了。

(一)定义工作中能增加价值的三件事

第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上: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第二,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致力于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班干部和同学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养成自律的习惯,辐射到家庭,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和认同。

第三,作为学校大系统里的一个部分,尽量简约并高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得到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配合。

(二)确认闲暇时最有意思的三件事情

第一,陪伴家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例如:亲自为家人动手做一顿营养可口的饭菜并和他们一起愉快地用餐。

第二,坚持运动。再忙也要读书,再累也要坚持跑步。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能量满满。

第三,有效阅读。在闫教授的引领下,坚持做一件有一定难度,有长远意义的事情——读书。

明确了最大价值和最有意思的事情后,就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此外,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强调消极的事情,想要改变这样的习惯,那就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了。于尔根•沃尔夫也提出了具体的建议(P6):

1.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花一两分钟想想生命当中值得感激的事情。同时,想一想这一天你所期待的事情。比如:我希望每天早上,孩子们一进教室就能自觉有序整理好物品,安静阅读。

2.当一天所有的事情进展得很好的时候,花一点时间记录下来。不一定是什么大的成就,可以是:自己处理得当的一次学生间的小纠纷;看到其他人做得积极而有价值的事情,花点时间去赞美他们所做的事。比如:某个孩子考试成绩进步了、书写认真了、做操动作比昨天规范了,都值得表扬和肯定。

3.夜晚时分,简要回顾一下当天发生的事。每天晚上临睡前,可以盘点当天的发生的事情,积极和消极方面的事都可以想一想,并从中得到启示。如果这一天的确有很不好的事情发生,就想一想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该如何去处理。

二、坚持“三种方式”练习专注力

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我们的专注力(P55)。

(一)拉伸练习

研究表明,专注力的决定因素可以取决于任务的难易度。如果难度高于能力,就属于陌生区,人会感到焦虑,产生逃避心理;如果游刃有余,就属于舒适区,人会觉得简单,产生懈怠心理。这两种情形,都不利于专注力的产生。比如:上课时,要是教师讲得太浅显,学生可能会忍不住开小差,讲小话;如果教师讲得太深奥,学生就会听不懂,又可能干脆放弃,不学了。

因此于尔根•沃尔夫提议:选择一个刚好在你能力范围之内或者刚刚高出你能力范围的任务(P55),人才容易保持高效率的专注。比如:我们训练孩子们学写作文,一年级时,老师让孩子们尝试写好一句话;到了二年级,老师让孩子写好一段话;到了三年级才开始真正的习作。一开始语句简单,表达清楚即可。随着词汇量的积累,要求越来越高,始终保持能力和挑战相匹配。孩子们每个阶段都学得非常专心,从而学会了写作文。

一项过于庞大的任务会让人望而却步,心生不悦。要完成这种任务,秘诀是把这些任务分解成易于完成的子任务(P52)。

比如:教授告诉我们读书三步。

第一步:略读。花一个多小时略读整本书,把重点内容做上标记。我喜欢把它们折起来,根据喜欢和感兴趣的程度折成不同的角度;

第二步,精读。尤其是折角的部分,重新梳理并取舍,同时把自己灵光一现的想法或生活中的例子标注在旁边,也可以用便利贴纸写好贴上;

第三步,深度阅读。把折角的部分深度阅读并把重要的关键句点摘录在电脑文档中,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查找资料,为分享文稿做积累和准备。

这样完成深度阅读或分享便不再是难事。

(二)及时反馈

线上游戏让很多人欲罢不能,这是为什么呢?很大原因是它对玩家付出的努力能及时反馈:这一关打完了,马上显示通没通关,和对手对弈时,随时随地都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战斗值,及时反馈能让人持续保持专注。就像学生考完试,总想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回答是否正确等。抓住这一点,每次学生考完试,我都会尽快批改完试卷,把卷子发还给他们并评讲。用这种及时反馈的方式,保持他们对学习的专注度。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立竿见影。比如:减肥、运动等,它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检验成果,怎样才能让事情有更多反馈呢?在书第16页介绍了两个方法:

1.量化进度

相比一个模糊的方向,把要做的事情量化,并监控事情的进展,更容易保持专注。比如:对于跑步,我喜欢使用手机的APP软件,每跑完一公里,会通过语音提示:您已经跑完一公里,所用的时间是7分20秒。这样可以主动提高注意力,坚持完成每天运动任务。

2.预想结果

做事如果分心,可以停下来,想一下这件事能给我带来什么结果。比如:五一举国欢庆假期之时,亲爱的书友梅提醒:第5期读书分享将如期而至,要准备交关键词和文稿了。为此,五一前两天我没有外出添堵,而是在家里闭门造车,专心完成文稿,后面三天才得以开心玩耍。

(三)释放空间

作者在第125页提到:人如果处在一种繁杂、脏乱的环境中,很难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我们在做事时,也可以通过释放空间来提升专注度。比如:办公桌面尽量保持整洁,只有电脑、水杯等必要物品,下班前再把桌面清理干净;电脑、手机,也要时时清理垃圾,这样才不会卡机,提高效率。

此外,不仅要释放物理空间,也要释放大脑空间。俗话说:一心不宜二用。比如:一边开会一边聊天,可能导致会议重点内容没听到,聊天质量也不高。

最后,避免无底洞现象,学会及时止损。比如:花钱去看一部电影,发现不好看,甚至看不下去,想想自己花了钱,于是不想离开就耗在那里,这就是无底洞现象。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及时止损,果断离开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作者简介:刘丽云,女,东莞市长安镇金沙小学语文教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这样刻意培养自己的“专注力”——读《专注力》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