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PBL)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读《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是这些年国内教育行业比较热门的词汇。它充满魅力,又非常神秘,尝试过这种学习方式的人都说这是一种灵动的学习方式:它是真实的,能吸引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能让学生能完整地成长。那么到底如何基于我们的国情进行“接地气”的项目化学习呢?在《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这本书中,就能找到答案。

本书作者是夏雪梅,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学习设计。

这本书的框架比较简单,从谈学习素养开始,讲述学习素养与项目化学习的关系,再分别通过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和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几章,具体讲述如何设计各类项目化学习。有理论也有实例,网络上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国内对PBL研究最为全面和专业的一本书。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一本工具书,让我从“Why”,“What”,“How”三个维度进一步了解项目化学习。

一、为什么要做项目化学习?

我想要从“最好的教育?最坏的教育? ”这个话题开始。

有人认为中国的学生在经历最好的学习,因为基础教育如此扎实,PISA表现非常之好,基础教育的经验被世界接受和学习。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学生在经历最坏的学习,社会创新日新月异,教育还在用流水线模式。另外,通过这些年在东莞进行的不同学科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某些学科学生的成绩平均分居全省前列,但也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率偏低,教师探究性教学行为使用率偏低,学生的总体作业时间偏长,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人数比例比较高等问题。

所以,我们的教育优势很明显,问题也很突出。

回归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教室。想一想,我们的课堂上有没有这样的孩子的身影:题目自己不会做,然后抄同学的答案。在老师询问正确率的时候,举手的孩子;看到同学的答案和自己的不同,马上改掉自己的,其实自己的才是正确的孩子;课堂上一直扮演着一种“观望者”的角色,从不主动提出问题,也不与同伴主动讨论和争论的孩子。这些孩子在为了配合老师而进行的虚假学习中,在缺乏元认知,只关注正确答案和考试成绩的机械学习中,在眼中只有你赢我输而零合作的竞争性学习中,丧失了真实的学习,缺失了“学习素养”。

那么什么是学习素养?

书中讲到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关于博士和农民工解决如何在一堆肥皂盒中甄别出空盒子的问题。博士制作了一个非常的复杂又昂贵的系统。可是一个农民工却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他只用了一台风扇,对着这些肥皂盒猛吹,空的肥皂盒就被吹掉了。看起来,好像农民工采用的是最佳方案,但如果对方是一个国际化大公司,他们会用风扇对着生产线猛吹吗?

这个故事中,人没有变,方案也没有变,变得是情境。

因此这种在不同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素养”。学习素养则更强调人在情境转换过程中有意识地调动以往所学知识和反思经历,凝聚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怎样的学习,才可以培养人的学习素养,使人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项目化学习,就能帮助我们实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原因。

二、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对项目化学习的界定,阐述得比较详细的是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的: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者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书中提及一个这样案例。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发现因为猛烈的阳光,植物们都要被晒死了。然后老师带领小朋友们迅速想出了解决办法—做遮阳棚。于是,师生用遮阳伞和其他材料做出了遮阳棚。这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吗?仔细思考,这个“项目化学习”中,做遮阳棚被当成了目的,儿童对问题情境没有经过分析、判断的过程,他们的心智不是自由的,从问题到结果的探究可能性被早早地切断了。

仔细分析儿童在这个情境中已有的认知,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深刻理解植物与太阳关系的契机。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对现象进行再观察:植物真的要被晒死了吗?

让孩子对事物作区分:是所有的花草都要被晒死了吗?哪些并没有?

对现象做抽象:那些容易被晒死或仍然很有精神的植物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他们怕或者不怕太阳晒?

我们还可以让孩子们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决策分析:各个方案的优缺点是什么?对于幼儿园,哪种更适合?

孩子们还可以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验证方案是否真的起作用了。

最后反思自己在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后还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解决什么类似的问题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匆忙地去做遮阳棚,而是在观察、思考、讨论、争议、实验、决策中获得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动脑和动手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在自己幼儿园情境中的新知识和成果,并且用这些成果改善了幼儿园的花草环境。

学习素养的本质在于鼓励儿童的心智成长,使儿童充分地习得,产生心智的转换,案例后面提及的各种做法就充分鼓励儿童的心智发展,这就是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三、如何进行项目化学习?

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八大“黄金准则”,分别是:有重点知识的学习和成功素养的培养、解决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性的探究、项目要有真实性、学生对项目有发言权和选择权、师生在项目中进行反思、评论与修正、学习成果的公开展示。在实践和探索中,作者和她的团队指出,完整的项目化学习设计需要从六个维度进行思考和设计,即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学习评价。

书里提供了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模板,也列举大量的实例讲解如何设计项目化学习,太多的理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就像有本书的名字《听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是“读了那么多案例,依然设计不好项目化学习”。于是我尝试换一种方式,在网上找视频,直观地学习了一下到底原汁原味的PBL是什么样子的。

项目的名称是Take care of our environment project(照顾我们的环境),这个项目化学习面向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目的是教孩子们了解自己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以及如何保护环境,当然也要结合国家课程标准,培养发展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老师通过驱动性问题How can WE take car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inspire others to help us?引导孩子们对学校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回到教室后,孩子们汇报各自发现的问题。之后根据问题出现的场所不同,形成工作组,共同探究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且思考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职业。孩子们设计、制作相应的职业需要的工具并在班级中展示以及互相评价。同时教师也邀请家长分享讲座,告诉孩子们自己是怎样学习做一份工作。孩子们通过讨论,决定制作说明书以及视频来教会其他人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最后在整个幼儿园进行成果展示,教会更多的家长和孩子使用这些工具,用以保护环境。这个项目化学习的整个过程,孩子们沉浸其中,因为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整个活动的真实性。老师说,通常这么大的孩子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多么大的能力或者责任感,他们都是被别人教导或者跟随着别人的脚步。而项目化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会让他们觉得很特别,在过程中,他们可以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创造新东西,可以学以致用,可以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为这个社会的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对社会的作用。

看过了一些国外的案例,我的感受就是他们的项目化学习进行得很“自然”,活动设计不是很刻意地进行,反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我想这绝对脱离不了国情还有教育的传统。

四、那么项目化学习在我国的建构需要什么呢?

项目化学习在西方有悠久的历史和复杂的来源,最早的一条历史脉络可以追溯至16世纪。对于这种学习方式,现实并也不允许我们采用“拿来主义“。那么PBL在我们国家应该如何建构呢?作者夏雪梅在为另外一本书《重新定义学习:项目化学习15例》写的从书序中指出:

1.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需要价值观作为灵魂

项目化学习对成长的意义在于在做事中学习,在做事中打磨和升华自身的价值判断。要让学生对人类面临的真实问题有”切肤之痛”,产生“关联之感”。好的项目不仅要还原真实世界的本质面貌,更应该有开阔学生眼界、提升格局的立意。我们需要以人类普遍面临的困境、机遇与挑战为项目契机,塑造自由的灵魂。

2.PBL在中国的建构要基于理智传统:海纳百川,和而不同

项目化学习在中国的建构不能脱离理智传统和国际的大背景,但是也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教育现状。它在中国的建构尊重现有实践,在各种可能的样态中,使用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允许不同样态和阶段的项目成长。千江有水千江月,PBL的实践是千变万化的。海纳百川,和而不同。和,不意味着大家都是整齐划一的,“和“的基础,正是在于其差异性和多样性。这才是我们进行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的原则。

3.项目化学习在中国的建构需要指向我们的教育短板

我们的教育短板是什么?正像最开始提出的,基础扎实,但是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存在不足。项目化学习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补足教育的这些短板,通过多种项目形态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创造性的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项目化学习不是学科的活动化,而是核心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我对项目化学习的理解也仅限于此,距离“外化于行,内化于心“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案例,提供了项目化学习活动的设计模板,网络上也有很多实操的视频供我们参考,但是如何在不能对现有的教学体制的进行大的变革的前提下,在没有专家专门指引跟踪的情况下,将这些理论和我们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采取行动,这确实需要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实践和探索。希望我能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多探讨,早日形成适合我们孩子的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

作者简介:张颖,女,东莞市长安镇实验小学英语教师,教导主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项目化学习(PBL)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读《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