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观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隐入尘烟》一自生自灭是低等人最后的尊严,叶海燕写的这篇文章,三土姐说很接地气,我认真读了,比较真实的刺痛感强烈的那句话是:民间这种相亲跟他妈的爱情无关,也不讲究男才女貌,只需要门当户对就好。只要你的悲惨配得上我的悲惨,你的低贱比我更低贱,你的多余配得上我的多余。那就是最好的婚姻。

有这种感觉上次还是看​纪录片,徐童的游民三部曲之一的《算命》。饥不择食慌不择路穷不择妻。你可以说他男权,你可以反过来说穷不择夫。

真实性上,有个朋友(目前应该已经是博导了)觉得隐入尘烟比较渲染,穷人没那么傻(原话),我们可以说马有铁是老实人,正常人,朋友的意思应该是——这么险恶的状态人不可能再这么正常,再这么体面,再这么有底线,在真实的而非艺术的层面,他的质疑是有力的。当然,如果从言论环境和艺术表达双重角度来说,导演就是要塑造一个恶劣环境里的正常人,因为正常,他才具有感染力,才打动人心。

叶海燕说观察别人的苦难具有治愈力,原文——凝视他人的落后愚昧悲惨委屈,能给大多数中国人带来快感。

其实这个导演很有想法,他的想法应该不是二舅的想法,但也不是叶海燕或者博导朋友的想法,留了很多看似多余的独白——已经很直白了,他可以说,我不方便写,大家自己去观看吧。这些独白让他可以用并不罕见的苦难渲染成”人的正剧”,既可以过审,也可以取得国内外声誉。

所以,这种评论也只能隐入尘烟。随缘吧。
活在蝼蚁的程度只知道二维空间,少了三维世界的感知和尴尬,活在三维空间就更多了很多烦恼,如果窥探世界的奥秘,烦恼就会更多,一无所知或者所知甚少还可以不用假装就看不到复杂性,知道的有点多再做回蝼蚁就很尴尬。只看真实还是只看虚幻?渲染的目的性?正常的人和苟且的人?正常的人虽然选择小是不是淡化了穷不择妻(夫)?正常的代价?
回答一个问题,他们算不算穷不择妻(夫)?电影里有交代(1小时2分20秒后),女人觉得男人对驴子很好,喂驴子吃苞谷驴子比自己幸福,很善良能跟他,男人觉得女人看他他很羞怯……必须成为”人的正剧”才有”剧的悲剧”。失去底线的人也可悲,但是情况完全不同了。这种渲染叫”人的渲染”?没有爱情,何来殉情?






想象法学的阿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隐入尘烟》观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