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立女性谱写的史诗长卷—读《走出非洲》

朗读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2998字〡预计阅读6分钟

《走出非洲》作者:卡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

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安徒生奖和彭托皮丹奖的获得者

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

同名电影《走出非洲》一举斩获第58届奥斯卡金像7项大奖!

学生时代,看电影《走出非洲》,那广袤的非洲草原给我带来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还有女主角凯伦令人折服的内心的强大,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最近终于读完原著《走出非洲》,23万字的小说犹如一部美好的历史画卷,从文章的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美好的非洲景色,让阅读的开始便猝不及防的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跌了进去,深陷其中无法挣脱。

仆人 法拉

1914年,丹麦姑娘,29岁的凯伦踏上非洲这片热土,满怀憧憬地与自己新婚的丈夫一起经营咖啡农场。随她一起来的还有讲究的瓷器、玻璃高脚杯、会打鸣的计时钟…..,她的着装和她的各种物件都美的令人惊叹,也充分显现了欧洲贵族们的生活品质。

去火车站接站的不是她即将新婚的丈夫,而是在那之后将陪伴她整个非洲历程的仆人法拉,这个懂英语的仆人成了她和当地人沟通的桥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她快速的融入了生活。她到非洲只有几个星期,就爱上了当地人,她在书里说:“这种爱,是不分年龄阶段,不分性别的强烈包容“。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个女人开始了她神奇的16年生活,而那个新婚的丈夫似有似无,到最后彻底离婚,凯伦的故事几乎完全是靠她一个人在书写,她身上那种坚定和执着令我好奇和着迷,她迅速的就完全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因为略通医术便开始为当地的原住民进行各种病痛的治疗,完全不懂法律却变成了当地的法官。

读她的文字,总让人忍俊不禁,前半部分的故事充满各种乐趣,她和当地人和谐的相处,就算她的家常常被原住民的各种事件所包围也无法影响她的生活,她可以丢下那些围坐的老人骑着马离去,也可以找一个酋长来帮助解决了当下原住民之间的纠纷,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善良达成了和非洲人的和谐统一,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一座城市不可能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不管你觉得它是好是坏,它都像是精神领域里的万有引力,深深吸引着你。夜晚,内罗毕上空笼罩着一层薄雾,闪闪发光,从农场都能看得到。看着它,我就会思绪远游,回忆起欧洲的那些大城市。

厨师 卡曼特

她的家因为好客,宾客满座,当时的肯尼亚才被欧洲统治四十多年,许多白人爱上这个天然的狩猎场,一次次出行,再归来,凯伦的家变成了树林里可以歇脚的地方。凯伦的厨师卡曼特是一个在凯伦的帮助下治好了经年烂腿的年轻人,他的厨艺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点化,虽然他自己并不认可。那些餐盘里精致的食物却获得了客人们一致的称赞,而丹尼斯就是这些客人里的一个。

“卡曼特对欧洲人的菜肴的味道毫无感觉,他虽然已经有所转变,和西方文明有了接触,但内心深处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基库尤人。他的根深深地扎在自己的部落里,扎在对族人的信任里,就好像只有这样,他才活得像个人。有时,他也会品尝一下自己烹饪的食物,但下一秒脸上立刻就出现了一种不信任,那神情像极了一个巫婆在品尝自己做的肥皂汤之后的表情。”

知己 丹尼斯

小说里的丹尼斯只是凯伦的一个好朋友,一个可以认真聆听凯伦讲故事的男人,他常常去狩猎,狩猎归来就会坐在壁炉旁边的地毯上听一整晚一整晚凯伦的故事,一个善于聆听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而丹尼斯和凯伦的交情也就此展开,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丹尼斯开着他的飞机带着凯伦飞越非洲草原,脚下的美景令人窒息,读书的时候,那些文字带给我的震撼无以伦比,我感觉好像是自己在俯瞰那片神奇的土地:

“在非洲高原上空飞翔,你能感受到极具震撼力的视觉体验。那里有时而变幻无常,时而组合在一起的光和色,令人叹为观止;有彩虹挂在一片碧绿、被阳光笼罩的大地上;有巨大的、垂直的云朵;有狂野的黑色风暴在你的周围奔跑跳跃;还有如鞭的暴雨倾泻而下,眼前就会变成一片白茫茫。对于飞行中的感受,目前的言语真的不足以描绘,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发明出新的词汇来形容它。在大裂谷、苏苏瓦山和隆戈诺特火山群上空飞行时,我们感觉好像已经飞了很远很远,飞到了月球的背面。有时我们会在低空飞行,还能看到平原上的动物。此时此刻,我们会感觉自己是上帝,刚刚把这些动物创造出来,还没有委派亚当去为它们取名字”。

这段文字美的令人炫目,阅读的时候我已经是满眼的泪水,分不清是感动还是震撼。

丹尼斯,是小说里的知己,电影里的爱人,无论是哪一个角色,他都是整个故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可惜在故事的最后,当凯伦面临蝗灾给农场带来的巨大打击时,这个男人也因为飞机坠毁而逝去。

凯伦的笔下,充满对丹尼斯的怀念,那是一种对失去知己的缅怀和纪念,人的一生能遇到几个知己呢,可以一起读书、听故事、可以不管不顾的一起飞向蓝色的天空,一切没有理由,只有那电影中的一句:“我觉得你会懂”,这样的一句话已经足够一生的记忆。

“丹尼斯生前常常注视着非洲高原的道路,也走过这些路,他比所有白人都要了解这里的土地、这里的季节、这里的蔬菜和野生动物,还有这里的风和味道。他见证了这里四季的变幻,见证了这里的人群,见证了天空的云朵和夜晚的星辰。”

文化无界

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凯伦和当地人的关系,一个个人物活脱脱的跃然纸上,每一个角色都是那样的生动传奇,原本在我们的意识里完全充满未知恐惧的原住民在凯伦的笔下变得那样可爱。凯伦读懂了基库尤人、马赛人、索马里人等等的民族特点,学会了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方式,就算是他们完全不认字,她也没有放弃给她的仆人们读书、讲书,她会给孩子们即兴的弄出些押韵的诗歌来唱给他们听,而这些孩子的反应是这些诗歌好听的像雨,因为每一个非洲人都是那样的喜欢雨滴的声音啊!

她会给仆人法拉讲《威尼斯商人》,给卡曼特讲《奥德赛》,给那些居住在林子里的孩子们讲《圣经》和《古兰经》,我的感觉就是凯伦已经完全把她自己阅读的这些书变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要和她深爱的原住民们分享,她爱他们,包容他们,更愿意去分享和点燃他们内心的光。

故事的后半段越来越沉重,16年的非洲生活仿佛是一种天意,在那段时间里一切都戛然而止,凯伦不得不变卖了农场和所有的物件,离去。来时一人,走时同样是孑然一身……

“其实在最初,我就计划着要放弃所有琐碎的事情,好保住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但到了最后,这个计划失败了。为了赎回自己的人生,我一次次地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到了最后变得一无所有,我自己本人倒变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东西,被命运抛弃。”

从这部书里我们也可以窥见100年前欧洲人的生活品质,那种精致就算是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的今天,我们也没有达到。这些也更让我感受,真的贵族生活并非依靠财富的积累可以达成,那是一种渗透到骨子里的习惯。

在非洲生活的16年成了凯伦无法抹去的记忆,她回到丹麦成了一个作家,而最伟大的著作莫过于这部用心谱写的自传体小说《走出非洲》,这部1937年出版的小说就是今天读来也依旧充满趣味,浑然不觉时光已经过去了百年。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堪称佳作,原著获两次诺贝尔提名,而同名电影获得了7项奥斯卡奖,这是一部不同的年龄去阅读和观看会有不同的感受的佳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个独立女性谱写的史诗长卷—读《走出非洲》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