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并不认识自己—读《思考,快与慢》

朗读这篇文章

本文2796字 〡预计阅读6分钟

如果说人类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你自己”,那么读完这本书之前,请千万小心说你已经认识了你自己。——赵晓

这是《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心理学家,却因其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在决策制定上的研究而荣获了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书的开篇即讲到这是一部“这本书就像是办公室饮水机旁的闲谈一样,读者对它不会感到陌生”,确实,它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计算理论,晦涩的科学原理,但是阅读的过程也并不像“闲谈”那样轻松,这种不轻松大概来源于翻译的原因,好在面对一本大部头的经济学分类的书,阅读的过程并不辛苦。

人类究竟有多理性?思考,快与慢

作者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系统1 系统2

这一章讲述的是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与做出决策的基本原理,说明了系统1的核心,即联想记忆是如何不断对世界上所发出的事情作出连贯的解释的。系统1的运行时无意识且快速的,其诸多能力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其他动物的本能一样。对大脑的研究表明,与行动相关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而变化,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较少的努力便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即为普遍的“最省力法则”。

同时,通过对人们思维方式的研究发现,如果要收集一群观察者的意见,那么必须降低不同观察者之间相互影响,因为彼此的影响会减少样本量,进而影响估值,所以想要从大量数据来源中获取最有用的信息,应设法使这些来源相互独立。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也应通过这个方法来提高开会效率:会前,先就某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让与会的每一个成员各自写下简短的意见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很好的利用了小组里不同知识和见解的价值。而开放型讨论这一常规做法总会注重那些发言早而又强势的人的意见,使得其他人一味附和他们的观点。

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且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如若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系统2是唯一一个可以按规则运行、能根据属性来对比物品,深思熟虑做出选择的系统。

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却可以测出你的系统2对系统1的监测情况:

球拍和球共花了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

启发法与偏见

对判断启发法重新做了定义,并探索了一个难题,即为什么很难具备统计性思维,统计学要求在同一时间把多个事情串联起来,但是这点系统1做不到。

人们很擅长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建立模式,这就会产生某种特殊情况下,人云亦云的所谓猜测。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锚定效应”,例如请你推测甘地去世时比144岁大还是小,接着请你估计甘地去世时是多少岁,人们在对某个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很经常的发生在讲价上面。同时也很好的解释了限量购买是一种有效的营销策略。

从锚定效应得到的收获是:谈判时,如果你觉得对方提出了无理提议,你要做的不是同样提出无理提议,而是应该大吵大闹,夺门而出,或者威胁对方你也会如此而为,要让对方明白以这个提议为基准,谈判将难以继续,这就是抵制锚定效应的实际应用。

锚定效应使我们更加理解系统1和系统2的关系,锚定效应的根本是判断和选择,而判断和选择是由系统2做出的,但是系统2对记忆中提取的数据进行加工,并由系统1进行自主的、无意识的运行。

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要么完全忽略,要么过于重视,没有中间地带。面对恐怖主义的时候,人们总是充满恐慌,那是因为恐怖主义是直接和系统1对话,没法冷静。视觉的冲击激发了系统1的感受。

过度自信与决策失误

这部分基于前两部分说明了直觉判断的局限性,我们总是高估了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却低估了事件中存在的偶然性。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所了解的事情属实且其表现也真实的情况下,我们才会用“知道”这个词,但是常常我们会因为过于自信而产生“错误的知道”。作者通过一个个案例,颠覆了我们对于思维的固有认知。

作者还在这章谈到了,人类大脑的常规局限使它没有足够的能力重构过去的知识结构或者信念,一旦接受了一种新的世界观,你就会立即丧失了很大一部分的回忆能力,无法或想起自己观点改变之前的那些想法了,这便是替代理论。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的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

选择与风险

在决策制定的性质和经济因素为理性的前提下讨论经济的原则。他们专门设计了抛硬币的测试,并通过真实的决策选择得出了人们真实而非理性的行为倾向:大多数人具有规避损失的心理倾向,尤其是决策者;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人们对于决策的评估依赖一个中性的参照点。这正是他所提出的著名的前景理论:风险下的分析。面对风险,大多数人的选择都是规避它。

基于此,本章还讨论了经济交易公平性的度量以及决策权重和客观概率之间的关系,解读了系统1的存在是如何使人们产生心理账户,系统1认定“损失”与“收益”的主观性又使人们极易产生框架效应。其中提到了我们熟悉的一个案例:

一个人买了2张单价为80美元的电影票,但是到电影院时,却发现票不见了,他还会再买两张票吗?

一个人准备了160美元现金买电影票,但是到电影院时,发现钱不见了,他会用信用卡买票吗?

这个案例涵盖了心理账户和沉没成本悖论,不同的框架触发不同的心理账户。丢掉的钱则会被计入一般收入的账户里。

两个自我

两个自我即“记忆自我”和“经验自我”,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很多时候,我们都是通过自己想要存储的故事或者记忆来评估旅行,人生亦是如此。有自我意识的记忆体验会得到重视、被赋予意义,是记忆自我选择了旅行方式。我就是自己的记忆自我,也是自己的经验自我,两者同时主宰生活。而我们最终对一段旅行或者过往人生的记忆,到底是记忆自我还是经验自我呢?

结语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整本著作清晰的展示了每一个思考和理论的轨迹,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的去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伟大的人实际上就是不断的以小见大的人,他和他的拍档会不断的从一个个人们以为惯常的做法中发现规律,从不断的在设问中寻找可能的理论,如此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这本书的过程我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就是很多我们视为牛人的讲课和谈话内容居然都出自于这本书的原创,这就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本书的理论之通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原来我们并不认识自己—读《思考,快与慢》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