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读书笔记

朗读这篇文章

宗教之所以能够根植于人类世界,就是因为其历史根基的牢固,在今天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明。宗教是人类集体的一种生存方式,存在方式。宗教的本质内核是一种人类存在的价值体系,而对各个宗教的了解也是我们对人类历史了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的佛教,它的发展兴衰,无疑与两千多年来中国的历朝历代变迁密不可分,因此了解正信的佛教,所谓正信,即是必须具备三个主要条件:永久性、普遍性、必然性。换一种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的佛教,能够让我们更加客观的读懂中国的历史。

认真的读完圣严法师的书《正信的佛教》,之前对佛教、佛教徒的很多疑问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一本适合初接触佛法的人,对佛教希望有更多正确理解的人阅读的好书。

以下是我自己关注的一些关于佛教的问题,都在书里找到了答案,摘录于此,便于后来的查询和记忆,并分享。

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

佛教相信: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是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

菩萨全译是菩提萨锤,菩提是觉,萨锤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发大愿心(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对根器浅薄的听众,说做人的基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称为人天乘;对于厌世观念很浓的人,边说解脱生死的方法,称为声闻的小乘;对于根器深厚而有悲愿化世的听众,便是菩萨的大乘。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莲花生在西藏的教团途众都穿红衣,称为红教。宗碦巴大师提倡律制的清净生活,注重显教的义理研究,着黄色衣,为黄教。

所谓显教,是偏重于义理的研究阐述;所谓密教,是偏重于仪轨的遵行、咒文的持诵,特别信仰神力的加持。

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缘生缘灭。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乃是五戒的扩大与加深,并且要戒作恶也戒不去行善。

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应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小乘佛教是以解脱道为依归的,在家人也可修成小乘的第三果,三果虽未出三界,但也不再受生死,死后上生色界净居天,再证四果阿罗汉,就入解脱之境了。

受了三皈五戒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或者沙弥尼;受了具足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或比丘尼。

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

皈依三宝之后,只要求不另外信奉其它的宗教,并不要求非受五戒不可。

佛教相信,天堂虽好,不是究竟的乐土,地狱虽苦,也有出离的日子。

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

六道中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

人在一期生命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着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看善业还是恶业的分量重;第二是随习,随着生平强烈的习气投生;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所定。

佛教在观念上否定有灵魂,在目的上也在否定第八识。唯有否定了由烦恼无明接连而假现的第八识之后,才是彻底的解脱。

佛教的因果看三世,人,除了现在的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石火光影那样的短促渺小。

正信的佛教徒,对于圣像的崇拜,目的是在借着圣像的崇拜而将信仰的力量感通佛菩萨的悲愿。一个已经悟透了的佛教徒,便会发觉佛的本身是遍满虚空而充塞法界的。

佛教的宗旨是在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所以苦多乐少,变幻无常,乃是不足贪恋的。

如人想要成佛,必须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厌世是入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天台宗的六即:(1)理即:谓一切众生皆具足三千三谛之理,而无缺减。(2)名字即:谓了解三千三谛之理,对十方三世之佛法无疑。(3)观行即:谓念念观照三千三谛之理,相续不止。(4)相似即:谓三千三谛之观念相续,使见思二惑尽,而得六根清净。(5)分真即:谓彻底观照三千三谛之理境,无明之惑渐除,法性的理体部份彰显。(6)究竟即:谓无明之惑全尽,法性的理体究竟彰显。

开悟并非成佛,如果开悟即是成佛,乃是成的’理佛‘乃至’相似佛”而绝不是“究竟佛”。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六根又作六情。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

六尘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的合称

六识即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与六根、六尘,合称为十八界。唯识学派则加上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称为八识。

佛教所谓的四大为:地、火、水、风,他们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来完成的。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合称五蕴,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

佛教是唯识论,唯识论以精神为主,但不否定物质,也不否定客观的现象。

看佛经应从《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经》《华严经》《大涅槃经》《般若经》。

佛是站在生死之流的岸上,来看生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正信的佛教》读书笔记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