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朗读这篇文章

近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百分之八十都是些关于“劝善惩恶”的鬼怪狐仙故事,读来甚觉有趣。有时也不免与曾经听过的一些灵异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多半是小时候听来的。从小我就觉得有些事情对我是非常神秘的,我还没有办法去理解它。比如说,村里有人在夜里迷路,其实就在村子附近,但他就是走不进村子。这些说不清楚原因的事情让我觉着神秘,让我感觉好像生活中还有一些领域,我们还没有进入。还有,我感觉生活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平衡法则,有些人仕途非常顺利,但家庭生活就很糟糕;有些人事业上非常不顺,但是身体非常好;有些人前半生很富贵,但老境苍凉。人的所得和所失总是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好像是有只神秘的手,在平衡着人们的得失。

顺着回忆,想起小时候捉迷藏的事情。伙伴们各尽躲藏之能事,有些胆大者竟然钻进了停放在祠堂内的棺材里—-村里老人为自己提前准备的。或许是年幼无知吧,无所畏惧,也无所顾忌。印象中我也曾钻过一回,不知道当年的懵懂是否惊扰到了老人,也不记得游戏结束后是否有邪祟附体,更不清楚这一经历是否会像佛家所说的“业随身”一样,伴着这一生,下一世……现在的我打死也不会也不敢再这么做了,好比现在的我再也不会也不敢坐过山车一样。越长大越害怕,真是这样。还有很多故事,或隐或现,或明或暗,都是关于村子里的记忆,久远而深刻。城市和乡村都涵盖着死亡、新生、成长、衰老这样一些永恒的主题,但在乡村里,这些东西的回声尤其悠远而绵长,尤其动人心弦,继而令人潸然泪下。

有一种说法是,年纪越大越不需要睡觉。新生儿一觉能睡二十小时,婴儿是十四五个小时,然后学生十小时左右,成年人八小时,再就是老人六七个小时就够了。我通常十一点睡,六点起,满打满算七个小时,有点提前进入老年的意思。小卢比我能睡,这是肯定的;小卢比我年轻,这也是肯定的。有一天闲着无聊,算了一笔账,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一年算下来,小卢要比我多睡一个多月的觉,也就是七百多个小时。能睡是好事,就像能吃是好事一样,身体棒嘛。这一点我很羡慕她,也曾向她学习过,但我终究学不会。某天,读周有光《晚年所思》,作者在书里引用过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大概有十三年做工作,有十七年是业余时间,此外是吃饭睡觉的时间。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在于利用你的十七年,能够利用业余时间的人就能成才,否则就不能成才。”成才是没戏了,但能够最大限度的不浪费时间,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交待。“生前何须多睡,死后必会长眠。”聊以自娱。

楼下有家早餐店,专卖东北大馒头,便宜还好吃,我很喜欢。有几回,网络不太好,在手机支付时总是不能成功。这时,店主就会说:“不要紧,明天再给吧。”看上去她比我还着急离开一样。就这么件小事,让我大为感慨—-人世间最美好的礼物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来自于陌生人的善意,谨记于心。同时,需要更多地付出自己的善意。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关于教育的,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或许只有这样,大家内心的柔软和信任才会被激发出来,柔软取代刚硬,信任取代猜疑,美好取代丑恶……也只有这样,社会上的无名戾气和故意伤害才会少一点。此刻,脑海闪过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再恰当不过了。

同事A和同事B,常因工作中的一点小事而争执,争来争去,音量便小不了,这在旁人看来便像是在吵架了。当然,对事不对人,都是为了工作,只是在沟通的方式上应该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旁人好说啥?全靠她们自己意识并解决,归结到一点:还是得内心柔软,好言好语,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客户,相信就不会再这么“生气”了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地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进行这样那样的解释。其实呢,很多时候的解释都是非常不必的,因为我们的解释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西方一位学人曾说过,朋友不需要你做任何解释,而敌人,则不相信你做的任何解释。所以说,解释其实是无用的。唉,人呀,往往觉得自己的认知才是对的,若要装进别人的思想,哪怕是一点点,有时却难如登天。

图片

方晓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近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