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肖像

朗读这篇文章

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是德国非常出名的传记作家,他在1925年出版了《拿破仑传》后开始享誉世界。路德维希跟一般的传记作者不一样,读者在他的作品里看到的是史实跟文学创作相结合的风格。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他力图还原真实的拿破仑,尽可能地捕捉拿破仑的心理轨迹,让拿破仑这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更加形象而生动。

1.拿破仑肖像

要想简洁清晰地描述出拿破仑

是个什么样的人,
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用三个词来形容他:
自信、精力、想象力。
这是拿破仑与众不同的天赋。

他天生拥有自信的气质,

有人追求权力是为了利益或虚荣,
他既不爱财,也不爱慕虚荣,
对权力的追求只是受本能驱使。

“不管在什么地方,我要么主宰一切,要么一言不发。”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擅长发号施令,
天生就是一个指挥官。
这种靠实力撑起来的自信,
让他拥有了不怒自威的气质,
更让旁人容易相信和崇拜他;
只要他讲话,人们都会侧耳聆听,因他总能说得头头是道。
一旦他缄默,会令人充满敬畏之情;
旁者和他之间横亘着一种伟大的思想,这思想占据了他的心灵。

他的努力程度完全配得上他的自信,

他求学时期苦读,
即便在成为法国掌权者之后,
也没有闲下心来享受荣华富贵,
一直沉浸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状态中。

不管任何事,为了确保精确,
他都务必要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即便这样也无法耗尽他旺盛的精力。
他堪称18世纪的时间管理大师,
他最经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行动起来”。

创造力的源泉就是想象力,

他在制度改革、法律优化,军事战略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一种开创性。

三种天赋被融会贯通:

天生精力旺盛,他的大脑转个不停;
充满自信,他相信所想的事情最终都能成真;
富于幻想,他的精力和自信有了发泄的出口——就是把所想的东西变成现实。

三个天赋同时也像双刃剑,

带给他常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同时,在关键时刻让他遭遇致命打击;
精力旺盛,让他和“无为”的领导力无缘,也很难让其他国家感到安全;
自信,有时会在关键时刻失去分寸,让他承受自负的沉重后果;
想象力也总是让他脱离了实际,
以至忽视了重大线索,错失良机。

拿破仑是一位睿智的人。

他的激情纵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
可总有理性这位御马师在场。

战败于滑铁卢并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

他没有激愤自杀,
也没有发疯发癫,
他很快接受了这个结果,
接受自己最终是这样下场的事实。

他逐渐从中年时期的凯撒式幻想中清醒过来,

开始了晚年的深刻反思。

令人不得不敬佩的是,
他对自己的反思即准确又冷静,
仿佛他是在讲别人的故事。

在岛上的最后一段日子里,

他频繁地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
他通常用以口述的方式让仆人记录。

他曾说过一段话,作为对他自己一生的评价:

“未来的历史学家都会站在我这边,
是我填平了无政府主义这个无底洞,
是我结束了混乱与动荡,
是我清理了革命的污秽,
使人民变得高贵,强化了王权。
我确有野心,还很大,
但却无比崇高——
建立一个理性的国度,
使个人才尽其用,享受一切。
也许历史学家该惋惜的是这种野心竟然未能实现。”

如果说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童年,盛世罗马则是人类青春时代的最好象征。罗马非一日建成。罗马用了1000多年的时间,却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迅速瓦解衰落。也许,一个像罗马这样伟大的文明国家,其灭亡并非完全为外力摧毁,而更可能来自内部。长久以来的太平盛世慢慢侵蚀了帝国的精神与肌体,原有的活力日渐式微,不知不觉间,安逸使罗马人对潜在的风险失去了敏感力。罗马文明衰落之后,欧洲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期,直至文艺复兴再次迎来文明的曙光。 “地上之国总是无常。”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拿破仑肖像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