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入门 | 《学会提问》读后感

朗读这篇文章

《学会提问》是一本批判性思维入门书籍。这本书的目标是教授一种通过提出批判性问题来鉴别判断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观点),得出更正确,理性的结论,从而指导做出更正确,高效的决策的能力,帮助读者发展为批判性思维者。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言论,似乎都有理有据,合情合理,然而真相往往被精心掩盖了。如果不能“火眼金睛”,我们就有可能被误导,甚至是左右行为。想想看,现在一些大号,即使是一篇普普通通的种草文,文末都要庄严地附带上几篇参考文献。似乎除了选择相信,难不成我们还要亲身试验研究探个究竟才知真假吗?

这本书中所提出的批判性提问,就可以帮到我们。凡事多打几个问号,再下结论也不迟。

作为批判性思维者具备四项价值观:

1. 自主决断。寻找和倾听不同见解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结论。

2. 好奇心。好奇心帮我们看更多,听更多,从当前狭小的知识面里面解放出来。

3. 谦恭有礼。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提出批判性问题常常可能成为一个人际交往间的障碍,而谦恭有礼可以让我们避免这样的障碍。

4. 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尊重并倾听他人的观点,从所有想对你施加影响的人里择优、劣汰。

批判性问题一: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论题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或争议。他是后续所有讨论的原动力。而所谓结论,即写作者或发言者希望你接收的信息。

批判性问题二:理由是什么?

理由是指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原因或原理。一个论证由一个结论以及支撑这一结论的各种理由组成。问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思考,我们为什么相信某一个结论。

批判性问题三:哪些词语是模棱两可(有歧义)的?

我们常常会误解某些言论的含义,想当然地以为词语的含义都显而易见。一个词或短语越是抽象就越有可能对其作出多重解读。因此我们需要找出关键词,克服自己的思维惯性,结合上下文挖掘出其真正的含义。如果有可能,可以向写作者或发言者直接询问求证。

批判性问题四:假设是什么?

所谓假设,就是一个通常没有说明出来的信念,写作者认为其是理所当然的,并用来支持外显的论证。

这里的假设包含了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的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价值观假设会随着情景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同的价值观将可能产生冲突,从而导向不同的结论。描述性假设则是一种关于世界过去、现在和将来是怎么样的没有说明的信念。我们可以通过思考理由和结论之间的鸿沟,寻找支持理由的观点,把自己放到反对立场等方法来发现其中的描述性假设。

批判性问题五: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论证中的欺骗手段,交流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接受他的结论。发现论证中有没有谬误,能帮助判断一个结论是否强有力,是否具有高价值。

人身攻击型谬误:指针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供的理由。叙述谬误,错误地假设因为我们能讲出一个貌似可以解释一系列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已认识到事实和现象之间的全部联系。

滑坡谬误:假设采取某种做法会引发一连串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实际上有现成的程序可用来防止此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错误地认为如果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该采用。

诉诸公众谬误:试图通过引述很多人都持有这一观点,以证明某个断言有道理。错误地以为很多人支持的事就是可取的。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而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情感谬误:使用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情感有:恐惧、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其容易受到攻击,进而攻击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的观点。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选择。

乱扣帽子谬误:错误地以为因为你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你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

计划谬误:人们或者机构倾向于低估他们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尽管有很多过去的经验显示他们曾一直低估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时间。

粉饰谬误,使用模糊、引发人们强烈情感认同的描述品行的词语,使我们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细查其理由。

转移话题谬误:插入一个不相干的话题,以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原来的论题上转移开,通过将注意力从当前的论证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以赢得论证。

循环论证谬误:在论证过程中假设自己的结论成立的论证。

批判性问题六:源自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以及专家意见的证据,其效力如何?

所谓证据,就是立论者告知的明确信息,用来支撑或证明一个事实断言的可靠性。以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往往存在以偏概全谬误,即一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就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以典型案例作为证据,常常很有说服力,案例细节容易激发听众的情感回应;以当事人证言作为证据则要特别小心,考虑证言是否是精心筛选过的,当事人是否利益相关,当事人本身是否值得信任等;以专家意见作为证据也应谨慎,因为专家也常常犯错,可以考虑专家地位是否使其有更好的渠道来获取相关事实,是否有理由相信专家更难遭受各种歪曲的影响,专家此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靠名声等等。

批判性问题七:个人观察和研究报告形式的证据效力怎么样?

个人观察常常被证明是不可信赖的证据,因其存在的偏差,比如措辞偏差、语境偏差等,且很多民意调查往往无法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态度;以讲究报告作为证据却常常被证明是一个优质的证据来源,因其具有可重复性、可控制和精确性。

批判性问题八: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即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它能够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寻找到替代原因,使我们有可能以其他方式或另外的角度来解读某个论证。

批判性问题九: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论证中使用的数据难免存在误差,对数据的描述也可能存在偏差。立论者甚至可能使用数据进行欺骗。

批判性问题十: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立论者可能故意省略信息,或是提供不完整的信息,不确切的数字信息欺骗或掩盖负面视角。

批判性问题十一:可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结论?

避免二分式思维,使用灰度思维,考虑多种可能性。结论在什么时候是准确的?结论在什么地方是准确的?结论为什么或为了什么目的是准确的?

最后,作者提出了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所要面临的障碍,比如正确提问带给人的不快;思考过快;刻板印象;自我中心等等。我们需要不断练习,训练自己,从而使批判性思维真正驻扎在我们身体里,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批判性思维入门 | 《学会提问》读后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