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种一“个”字 -陈季卿

朗读这篇文章

这个暑假,因为疫情的原因,尾巴被拽得很长很长。如今,扬州的夏日已经结束。

孩子们也开学在即!

今日下午,悄然窃取两小时,去个园随便转转。游人甚疏,安静无比。从未见过如此的个园,有些寂静,有些落寞,但更让人心疼。

00

我很喜欢“竹叶舟归”的传说。

江南人陈季卿,游长安十年未归。某日,他看到一幅地图,叹道:“如能按着图上标识回家就好了。”

一老翁笑曰:“这有何难?”即从阶前竹上摘一片竹叶,放图上渭水地方,对陈说:“你只要盯住竹叶,就可回家。”

季卿盯住竹叶,悠悠然然如登上了船,即刻到家团聚。

竹是诗文中经久不衰的意象,石涛更是为墨竹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如今的个园,片片青碧竹海,意欲带领我们还归此处吗?

“个”,寥寥三笔,正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意蕴。

“个”,本是一片竹叶,也似一叶小舟。踏舟溯洄,不妨在心里种下一个“个”字。

01

这是清代最有名的丛书楼,也是黄家公子读书的地方,藏书丰富,史传曾经第一。

每来一次,就读正门的楹联一次:清气若兰,虚怀当竹;乐情在水,静趣在山。

读一次,向往一次;读一次,羡慕一次。

02

丛书楼后面,即是秋山。

这个楼阁,名“住秋阁”。住在秋天里,往西眺望,见清澈的涟漪,看美丽的夕照,名字取得多好!

再看这幅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

听着夏雨,秋门已渐渐打开。寒梅还在蕊上,春天已经在等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03

丛书楼内,没有楼梯。孩子们欲上层楼,需登上秋山;自住秋阁,转入自家书房。

此设计颇为巧妙,含“书山有路勤为径”之意。

再看住秋阁南侧楹联:安得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却疑尘世外,别有一山川。素心里,尘世外,无数个晨夕,自有一山川,真是别具一格!

04

住秋阁西,即“清漪亭”。

这个小亭子里从未缺过游人。来过个园很多次,还是第一次有机会悠闲地坐入其中。石凳有四,圆桌有一,独一人坐。

从这个角度望出去,恰是“壶天自春”。

05

“润碧”,字写得好,名也取得好。

幽静,清凉,湿润。

然而,其中镶嵌着一颗如芭蕉般碧绿的童心。

雨打芭蕉,点点滴滴到天明。

06

“壶天自春”,凡是来过个园的人,大概均有印象。

虽是一壶天地之小,自有它的春意盎然。疏朗的四个大字,将主人的意趣与自得,跃然表出。壶虽小,却万物皆备,身在其中,凝聚无限怡然。主人的清晰明朗,真让人受教。

再读楹联:

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

园林今胜地,看千竿竹翠,四面烟岚。

修竹抱山,春亭映水;

幽兰得地,虚室当风。

抱山楼中“壶天自春”,这样的存在,无不在告知人,处境是自己创造的——春天自在心中。

07

个园虽小,藏着四季。宜雨轩,身处个园的夏景中,在抱山楼的正前方。

朝宜调琴,暮宜鼓瑟;

旧雨适至,今雨初来。

真想化身为夏日的一场雨。这一场场说来就来的夏雨,俨然不止是雨,还是主人的朋友。旧雨,即故友;今雨,指新交。

如此,知交不再零落,不畏“天之涯,地之角”。

08

“竹西佳处”,曲折幽深,甚嘉!

人稀,自有其妙。在其中,想走几个来回,就走几个来回;想停步发呆,就停步发呆;想背姜夔的《扬州慢》,就背几句试试:“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其余的词句,虽好,但想不起来了。

想不起来,也作罢。

余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任性了。

09

这天空,这红枫,这绿地,这飞檐,深深打动了我。

汪曾祺说,去过很多地方,故乡最有意思。其实,扬州的确是个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个园。

若静下来,一个人慢慢地走走、看看,读读、品品,也是别样的兴致。

10

个园主人黄至筠,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当重视的。

比如,清美堂的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清颂堂的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汉学堂的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楹联也是个园的灵魂。仅楹联,就值得带孩子一来再来。

11

今日,只是匆匆读了几幅楹联,浏览了一遍刘凤诰的石刻五方——《个园记》,便已至夕阳下。

夕阳如沫如染,本是一山图画。

个园很近,我会常来。

我们也不妨在心中植竹,种一“个”字,赏“春夏秋冬,山光异趣”,品“风晴雨露,竹影多姿”。

如此,可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在心里种一“个”字 -陈季卿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