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硝烟”

朗读这篇文章

网络上的“硝烟”

文|思

在疫情期间,读一篇网络上的对话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巴勒斯坦诗人达维什的一首诗,感受一下他对祖国深沉的爱与痛,酝酿一下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情感。我有一本他的诗集《来自巴勒斯坦的情人》,封面很美,设计雅致,巴勒斯坦,成了流着蓝色眼泪的女性象征,是未完成的唇和眼的破碎之物。

这让我想到另一国家——以色列阿米亥的诗,在《如果我忘了你,耶路撒冷》这本诗集中,我们发现:他的诗里有爱的高强度情感,有战争创伤的克制的低音。他的爱是对生命本质的歌唱,生命高于战争的荣耀。他背负着“犹太人”这个特殊身份的十字烙印,在犹太教、上帝、信仰里祈祷游走,如果有所怀疑,只因苦难超过了这个民族的承载。是的,阿米亥诗歌的语言是智性、抒情和形象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在他的诗里,“无花果树”是一种犹太树、“以色列”是他深爱的女人,他爱,他恨,他责备,他哭泣,他永不妥协和原谅……

和平年代,我从未认真去思想过对国家的情感,今天用语言梳理了一下,经历这次wenyi,才知道没有矛盾、痛感和撕裂的爱,也许并不太能明了“爱为何物”。

我属于那儿

文/达维什(巴勒斯坦)

我属于那儿,我有许多回忆,我像每个人那样诞生。

我有母亲,一栋很多窗户的房子,兄弟朋友,和带寒窗的

牢房!我有海鸥族拥的波浪,一幅我自己的全景画。

我有丰盈的草地。在我词语深处的地平线,我有一轮月亮,

一只鸟的粮食,和一棵永远的橄榄树。

我住在剑把人变成猎物之前的土地上,

我属于那儿。当天堂衰悼她母亲,我把天堂还给她母亲。

我哭泣而一朵蹄来的云会带上我的泪水。

打破清规戒律,我学会了血的审判所需之词。

我学会并拆开所有的词得以去从中获取一个

词:家

下面的对话,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事(稍作改动)从中,我们也许能窥出现在网络流行的两派:A代表“小粉hong”,E代表“公知”或(“meifen”?)当然这样的划分并不严谨,只是便于归类讨论,所以取了个巧(事物的许多归类,都是便于我们探讨,但事物本身比归类的界定更具复杂性)因为就某些观点上,两派中其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势不两力,我觉得一部分网络上激烈的、使许多友情反目成仇的争论,比如上面所谓的“小粉hong”与“公知”之间,舆论制造了一种人为的对立,在某些方面,从下面的对话中,你能看到它们某方面性质上的一致性,虽然是隐蔽着的。

对话的背景是这样的:A表现出庄严的爱国倾向,E就中国与zhong共,竖起民主与自由等旗帜反对,展开讨论,A站在传统与文化的立场阐明其观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网络上的“硝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