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读

朗读这篇文章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送别诗,它感情浓烈,意蕴深厚。

首联中“三秦”与“五津”,相距千里,景致完全不同,一个庄严肃穆,另一个风烟迷蒙,如此差异巨大的两地,却被一个“望”字串通。诗人在京城,杜少府在巴蜀,只能彼此远远望着,无法相聚。这景物描写更衬出了离别的氛围,使气氛变得凝重,渺远。

颔联中则有股淡淡的伤感之情:你我都是外出做官的人了。颇有同病相怜的无奈与忧伤。

可是颈联却笔锋一转,成了高亢嘹亮、豁达乐观的欢歌:四海之内如果有知己,那么可以无视一切空间上的阻碍,即使远在天涯也如同近在咫尺,永远心意相通。离别的愁思在此刻一扫而光,代替它的是乐观、是积极、是真挚的友谊啊!作者想让友人知道,他和自己在精神上不会分别!

尾联承接了颈联的乐观向上,作者表示,不要再分别时,如同青年男女分别时那样哭哭啼啼。显然,在人生的路口,作者将与友人分别,但人生的路仍然长远,正是奋发前行的时机,如同一直因怀念而徘徊于原地,就错过了一切。离别只是一场分开,如果因此而错过一切,那就连远在天涯的知己也会感到不值。

这首离别诗以高亢语句,款款深情,愁苦中焕发出力量与乐观。实在是传诵千年的名诗啊!(胡勋洁)

02

当初见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想必不少人和我一样,觉得“这才叫送别诗嘛!像那种哭哭啼啼的,不就送个朋友,至于这样吗?”

然而现在的我却又有了不同的感悟。

在强盛的盛唐时,“三秦”“五津”护卫着坚不可摧的唐朝城墙。这时王勃的杜姓友人得官即将离京赴任,在临行之前与王勃再见一面。而王勃则将此诗赠给了这位哭得稀里哗啦的友人。该诗句句强劲有力:啊,朋友!我们都是宦官人,我们定还能相见的!只是我们一样内心清高,有一样的志向,那你即使在地球另一端,我们还像是邻居一样呀!何必像种青年男女离别时那么苦痛!

这显然是首安慰诗。然而,王勃真是这么“没心没肺”的人吗?

这无疑是不可能的。在古代,一封信到达可能需要五至六天(按蜀州至长安计算),还是加急信。古时官员们事务繁忙,再上华夏大陆地域辽阔,交通又十分不便,千里通信也十分艰难,往住友人分离之后便再也不曾相遇了,一去便是永别。在此情下,我们还是能读出王勃安慰友人时的泪流满面,用颤抖的双手写下穿越千年的离别豪迈。也许他是在逞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或许是他强忍哭意的理由吧。他用豪迈的离别诗送走了杜少府,尽管他如道在杜友人的身影消尽后,号淘大哭,又带着酒消愁,去梦里与他相见。(张圣博)

03

折柳送别,心境凄伤,泪湿衣襟,忧愁肠断。

自古,送别诗便是这般伤感,凄凄惨惨凄凄的氛围。但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般,初唐的一位少年郎打破了这种局限,开辟了不同气象。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以对偶手法,从被三秦辅卫的宏伟长安

到风烟迷蒙的津渡,营造一种不舍的离别氛围。与君随别,天涯殊途,可你我“同是宦游人”,我们虽同病相怜,孤苦漂泊,可为此我们却更能相互理解,体谅。离别之情转瞬而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是真正的知己,天涯虽大,人生虽苦,离别虽愁,可我们情谊坚定真挚,便可永若邻人。所以不要为分别而泣,像那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不值得啊!

这首诗以豁达乐观的胸怀诵离别,充满深情,又见凄苦。短短四句,二十字,将不含、旷达糅为一体,抒发了年少风发、人生漫长,应积极进取,追通远方的豪迈。不足为离别而感伤,情谊永恒可跨越天涯的新离别观。

可谓一扫千古离愁,尽现少年英气!

王勃以这首诗,打破了千载离别诗的拘束,开辟初唐气象。他的心胸和文学功底让人叹服,因此在文坛奠定地位,成为不可小觑、千古传唱的佳句。王勃的“初唐四杰”之首之名,当之无愧。(龚俐陈)

【春美姐姐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我极喜欢的一首送别诗,那种迷散离别之下的豁达与旷远,生命面对困境时的勃发与鲜亮真是现代人急需的精神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读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