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若求全何所乐——杨绛

朗读这篇文章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得到金钱,拥有金钱未必拥有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如愿以偿 ——杨绛 《百岁感言》

下文摘自《樊登读书》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却被世人尊称为“先生”。

她是一名妻子,被丈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一代才女 – 杨绛 的精彩人生~

作家黎戈说: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

纵观杨绛这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

前半生,历尽战乱饥荒的困境;

后半生,又饱尝生离死别的孤苦。

生活对她施以连番重拳,她却始终从容回击。她的豁达心境,离不开她读过的书,遇过的人,扛过的事。

那些岁月化作的履历,都一桩桩构成了她生命里,最好的风景。

知乎上有人提过这样一个问题:

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

最高赞的回答是:当你开始想要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读书的意义。

因为,是读书,教会了你思考。

杨绛先生也曾做过这样的思考,她留给后人的答案是:“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杨绛年少时,有一段在启明女校念书的经历。

有一次,她在大姐的书桌里发现了一本厚厚的书。当时她只觉得书里面的那些人物故事很有趣,就囫囵吞枣地读了大半本。多年以后,她在美籍老师的课堂里,才知道当时读的那本书是《旧约全书》的中译本。然而也正是这本书,启迪了她,并开启了她与书相伴的一生。

在往后的岁月里,这本厚书更是给了杨绛的信仰以支撑,让她穿越岁月的重重刁难,从中获得自足和自愈。

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她通过读书,找到了一份内心的平和;

被下放农村苦捱之际,她会悄悄抄写诗歌藏于衣服内,有空就拿出来默默诵读;

丈夫女儿相继离世之后,她也依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笔耕不辍地为世人留下了无数治愈的作品。

她这一生,始终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即使经历无数世事变迁,杨绛也依旧坚持将读书这种信仰贯彻了一生。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修行,从开始到结束,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都是在丰盈自己人生的厚度。

《围城》火了之后,各地的邀约函和拜访者都纷至沓来,但杨绛都基本回绝了。

他们两人都一致认为,研究学术远比应酬这类的事情重要得多。

但也因此,诋毁他们“清高傲慢、孤芳自赏”的声音也出现了不少。

对于这些评价,他们或许曾在意过,但后来,也都付之一笑,不去计较,也不愿去争辩。

生活的种种磨难和挫折,没有击垮他们,反倒让他们的心胸愈发宽广。

往后的日子里,这份所得也足以让他们抵挡生活的明枪暗箭,世人的流言蜚语。

有句话说得好:以欢喜心看事,事事皆为我而生;

以包容心看人,人人皆为我而来。

爱你的人,给你经历;

伤你的人,教会你成长;

陪伴你的人,让你珍惜拥有;

离开你的人,让你学会告别;

比你优秀的人,让你看清自身的不足;

伤害你的人,让你变得更加优秀。

是他们,让我们看清了人性的善与恶,

生活的丑与美;

是他们,催着我们成长和成熟,

让我们明白了不争不辩,天地自宽;

也正是这些在你生命里不断出现的人,

在无形中撑大了你的心胸,

构建出了你的人生格局。

波伏娃小说《人都是要死的》里有一段经典对话:

您真爱生活?是的,我爱生活。

您从来不曾有过痛苦?有过几次。

但是痛苦本身也是生活。

是啊,这世上,没有谁活着是不苦的。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段黯淡无光的日子,或是无人问津的低谷期。

然而杨绛的苦难时光却分外漫长,她出生于新旧社会变革初期,历史的剧变就已让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在人生最黑暗的那段时间,她被下放到偏远的乡下。

衣食短缺不说,还要忍受别人对她的欺凌和侮辱。

她目睹了人性的自私与险恶,却不曾忧患恐惧。

并且始终能苦中作乐,每天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理再出门。

回过头来再看那段时光,她的回答是:“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然而命运却并未因此厚待她。

杨绛先生的晚年,经历了异于常人的打击。

先是女儿钱媛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完全体会。

之后是钱锺书撒手人寰。

从前的“我们仨”,终于只剩下她一个,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但是在字里行间,她依然极其克制,仿佛竭尽全力要把那巨大的悲痛吞咽下去。

回忆从前的三口之家,她写: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想念携手一生的伴侣,她写: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实在难以克制的时候,她的文字仿佛都在颤抖:

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

如今,先生终于不必“使劲咽住”这满腔热泪。

“剩我一个了!”

2003年岁尾摄于北京三里河寓所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我们不知她最终找到了怎样的归途,但在这冷漠、纷扰、诡诈、满是裂痕的人世间,

我们感谢曾经拥有过这样努力不负天赋、舍己不负爱情的灵魂。

即使一个人生活,也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在钱钟书离世最初的那段时间里,有人去看望杨绛。

杨绛孤孤单单的样子令她心疼不已,止不住地哭了起来。

此时88岁的杨绛反过来安慰她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钟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钟书受得了吗?

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杨绛这一生,虽然几多风雨,但从始至终,她都在反过来宽慰我们:

风雨人生,学会为自己撑伞;苦厄境遇,要坚持为自己种花。

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的生机盎然。

若是能如此,人生再苦,遇到再难的事,也不虚此行。

我们爱杨绛,爱她的从容优雅,爱她的生活态度,更欣赏她的眼界格局。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在踽踽独行的岁月里,她也仍是从容地写下: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至此,恩怨也好,苦难也罢,她都一笔释然。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而人生格局说到底,也恰恰就是你能容得下多少人,扛得下多少事。

在人生的长河中,愿我们都能遇人容人、遇苦笑纳,熬过急风骤雨,终至彼岸。

人生的曼妙之处就在于不可知会的际遇
愿你去往之地皆为热土
愿你将遇之人皆为挚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事若求全何所乐——杨绛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