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为所欲为”的写作观

朗读这篇文章

在一篇访谈中,村上提到了他写作的思维,即作家应该尽量不写自己知道的东西,而应该尽量写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个过程中写的角色就会自己行动从而活起来。这种过程能让作者体会到小说中那个世界的生活。比如他在写一本寻找凶手的小说,村上本人事先也不知道凶手是谁,知道凶手他反而觉得没意思去写了,但在写作过程中他会渐渐发现“哦,原来他就是凶手啊。”因此,写作在他看来就是探索过程,结局并不重要。他举例雷蒙德卡佛的侦探杰作【漫长的告别】,最后都没交代凶手,只有主角推理的过程,也就是说没有结尾也不影响小说本身。

村上的很多部小说也是无结局的,最典型的就是其成名作【挪威的森林】。结尾那句让人过目难忘,渡边拨通了绿子的电话告诉她自己有很多话想要和她倾诉,除了她别无他求。那一刻静谧的像全世界的雨都洒落在草坪上,绿子沉默然后问“你在哪?”。渡边环望电话亭四周,发现自己失去了参照坐标,在哪也不在的场所中央不断呼唤着绿子。相信很多读者在读完之后都很想知道最后渡边是否和绿子在一起了。这就是开放式结局的效果,记得初中时看完还在脑海里想象了一下后续的场景,但都很无聊,仿佛想要给断臂维纳斯装手。
后来在这篇【巴黎评论】访谈中,村上终于透露了结局,就是渡边最后选择了绿子,但他永远无法拜托过去直子给他带来的影响。

村上的写作思维其实也和苏东坡的写作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如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也就是说厚积薄发不能乱发,是要有节奏的发,要符合文章自身的发展规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村上春树“为所欲为”的写作观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