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文字,寻觅世界——读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朗读这篇文章

诉诸文字,寻觅世界

——读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城阳区实验中学 吴倩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毛姆
我们可以在故事中寻找慰藉,可以在阅读中安抚灵魂。
与其说这是一本阅读指导书,不如说这是一堂声情并茂的长谈。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没有冠冕堂皇的夸赞,没有遥不可及的名家,在甚是有趣的八卦评论中,在一个个或迷茫或自卑的人物中,我们可以反观其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从书中的命运看到写书者的人生和思考,我们通澈地观望着每一个灵魂的闪耀和杂乱,就好像一座高塔在瞬息铸成,成为我们和他人的连接之所。
在毛姆看来,阅读应当是令人愉悦的。读书堪称性价比最高的享受,翻开这扇门,喧嚣渐进静默,沉入书中尽是清欢。在有限的生命之中阅览无尽的故事,窥听世界的绚丽和纷杂,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虽然毛姆在书中提到过诸如“跳跃式阅读”“小说节选”这样节省时间又不错过精彩的方法,甚至有技艺老道、谙熟读者心理的匠人去其繁冗,留其精要,让读者能最大限度享受阅读的欢愉,但是极少有小说经得起如此去粗取精。那么,如何成就一部好的作品呢?
毛姆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主题应当具有更加广泛的人性,从而对不论男女的读者群体具有普遍的感染力。作品主题的趣味性应当是持久的,不局限于追求时兴,或如报纸般过时便尘封;小说的剧情应当有条理且具有说服力,所有情节和人物命运合理展开;具有个人特质的小说人物,言辞行为符合境遇背景,在文字中陈诉作者本人的思想和表态。以上种种,方能让读者于笔墨中读到真实的百态人生。
一个作家写出怎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什么样的人。毛姆眼中的司汤达是个古怪的人,诸多矛盾点同时出现在他的身上,美德突出却不甚和谐,他的偏见多疑,他的冷静卓越,虚荣自负到近乎愚蠢,耽于酒色却毫无情趣。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自己的化身,《阿尔芒》里的奥克塔维,《帕尔马修道院》里的法布里斯,都映射着司汤达本人的影子。在《红与黑》中于连·索雷尔这个角色中,他既赋予了于连自己缺少的美貌和能言善辩,又不可避免地让他承载着自己的野心和算计。这部源于一条审判新闻的经典之作,也将司汤达对于纯粹浪漫主义的追求表露无疑。循规蹈矩的社会成规让人窒息,而狂热炽烈的激情却让司汤达为之沉迷。
毛姆能洞察到作家在文本之外的另一个形象和气质,这无疑让他在评判中更多了几分审视。除却作家与作品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作者本身存在的短处,毛姆也毫不留情地指示出来:莫泊桑小说最大的优点在于弱化叙述,但是缺点也源于此——他笔下的人物缺乏个性化的心理独白,使得人物在呈现中透露着一丝单薄;契科夫虽才华出众,但缺乏虚构故事的天赋,通过长期为报纸杂志供稿的经历才练就了他在生活戏剧化上的独到之处,总算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福楼拜《情感教育》中的人物毫无个性难以卒读,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中所有人物都千篇一律以作家自己的口吻和腔调发声等等。毛姆对作家作品直白坦诚的扬弃态度,无形中也给了读外国文学略显吃力的我们一些探索的勇气。
顺应天性即生命之美,写作者和读书人都不能摆脱宿命的种种磨难,也无法甩开生活沉重的镣铐,因此衍生出的不满和悲哀,唯有潜入文字铸造的避难所中,以读和写让自己的内心诉诸于此,才能寻得一份清静和通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诉诸文字,寻觅世界——读毛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