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形成了吗?——读《自我的诞生》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在你的印象中,幼儿园的老师读书吗?如果读书会读一些什么书呢?我想对你说,长安的幼儿园老师读书,不仅读得有深度有广度,而且还讲得好用得好。本期推出4篇幼儿园老师读书心得,以飨读者。

图片
《自我的诞生》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请问大家:你是否常常有这样的感受?

  工作中、生活中总是被当做老好人,不敢拒绝别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失败;苛求周围人完美地配合自己;喜欢攀比……如果你频繁出现这些感受,你可能以为是性格问题,甚至习以为常,背后的根源其实都是“自我的缺失”。

  那么,到底什么是自我?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请跟随我翻开这本《自我的诞生》,一起去寻找答案。

  本书作者武志红老师,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畅销书作家,也是得到APP课程主理人,研究心理学快30年了,你可能听过“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是武志红老师广泛传播的。

  这是一本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写给成人看的书。本书的理论基础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精神分析中的经典理论-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论(3岁前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精神分析创建者-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期的理论(3岁后孩子的发展)。另一部分是武志红老师的自我诞生与发展的五阶段论。武老师以此为总体逻辑,一步一步带着我们学习每一个阶段背后的心理学知识。作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将人的成长聚焦于“自我”这个概念上,通过论述自我的重要意义,分析自我发展的过程和难点,帮我们建立强大且真实的自我。这本书我翻读了两遍,结合我自己的感想,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让“爱”滋养心灵

由内向外自然而然成长

  温暖有爱,健康呵护。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对母婴时期做了大量的观察,得出三岁前孩子心理发展分三个阶段:共生、分离、分化(P10)。她认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都与这几个阶段有关。这也是近些年来,社会主流育婴专家倡导“父母带孩子至少要到三岁”的重要性原因之一。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婴儿的自恋之壳外面有一层软壳,即母爱,也是“呵护层”,父爱是最外面的硬壳“保护层”,这两层必须同时存在,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健康的三元关系,孩子才能得到很好的成长。

  适当放手,充分自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太过控制,使得父母的意志占据了孩子的身心,形成了“母亲或父亲包围圈”,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词“共生绞杀”(P81)。并举了一个例子:十几年前,上海某大学一位女研究生在宿舍自杀。后来调查发现,和她的母亲有极大关系,母亲严重控制着女儿,大事小事都要听她的,为女儿选择大学,从本科开始,母亲就一直跟着女儿,上大学她竟然和女儿一起住在研究生宿舍里,挤在一张床上。母亲为女儿骄傲,女儿却常常神色暗淡。最终女孩自杀了,选择了绞杀自己。

  社会上也发生过类似的惨案,如几年前轰动全国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吴谢宇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一个妈妈的乖孩子,最后却用如此残忍的方式弑母,并且经过长时间的谋划和精密的准备,实在是让人细思极恐。

  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时候用力过猛,从每一件小事到一个个具体的动力去“管制”孩子,最终变成了“你”和“我”之间的绞杀。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而父母所要提供的,只是一些必要的辅助,而不是帮孩子直接铺好全部的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自由地成长,其实是做父母最好的方式。

  破壳而出 顺利分离。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仅要提供他们身心成长的良好“孵化”环境,更要在最关键的时期,观察孩子的“壳”,期待他破壳而出,而非从外部给力敲碎,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后,学会得体的分离,让他(她)完成自我的诞生,欣赏自我的成就。书中有这么一句:几乎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P96)

  愿每一个健康的家庭能呈现相似的画面:父母恩爱地并肩站在一起,共同祝福孩子走向独立,去寻找自己的世界!

说“不”打造边界

赢得尊重和被爱

  什么是边界意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之间是有边界的。(P113)

  家庭边界——有一个超重量级的问题想问问已婚男士们:妈妈到了你家,他是客人还是主人?

  很多婆婆觉得,儿子家就是我的家,儿媳是外人,母亲的控制欲太强,一旦住进儿子家,必会出现问题。这就是家庭边界不够清晰的后果。我和我婆婆的相处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因为身边朋友婆媳之间关系不太融洽的例子也挺多,我先生一直觉得让他特别顺心的事情就是我和婆婆的相处,我的婆婆非常能干,她来到我家,必定会很尊重我的生活方式,从不会把她的想法强加于我们,不会在我们家指手画脚,而我也很敬重她,经常询问她的经验和建议,看完了这本书,我更加深切体会到了家庭边界的重要性,家人之间相互尊重边界,相处自然融洽。

  地理边界——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边界意识,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间,如比,进孩子的房间要敲门,给她一个存放自己物品的空间,没有经过允许,不能乱动我房间的东西,同样的要求也传达给孩子,每个人都不可以随意去侵犯别人的空间,你的地盘你做主。

  心理边界——隐私感就是最简单的心理边界。如有听到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十几岁了,我们好得跟一个人似的,什么都告诉我,对我完全没有秘密。这其实是病态共生。生活中工作中,总会有很多喜欢打听别人隐私的人,这样都是没有清晰的心理边界的人。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有深意:有边界的人,有自我的人,会不好相处,但这样的人才可能被尊重,才可能被爱,这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真相。

言“好”展现意志

塑造强大“超级个体”

  当我们形成了抽象意义上的自我,也就形成了“内聚性自我(Cohesive Self)”[ 这是美国自体心理学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概念,也有人翻译为“核心自我”,武志红老师认为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内聚性自我”],内聚性自我有一种向心力,使人的心灵碎片可以被凝聚在一起。这需要我们获得一种感觉-能真实展现意志,当一个孩子体验到“我的需求是好的”进而最终简化为“我是好的”,这就构成了内聚性自我的向心力。

  如何活出自我,作者在书中最后给了我们一些建议: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懂分寸,从深度关系中获得幸福感;勇敢而主动拥抱自我成长中的破损,努力去追寻你想实现的梦想。

  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他丈量世界的尺度。当“我”在黑暗之中,世界也必在黑暗之中。当“我”被照亮,世界也必会变得光明。照亮你的自我,就是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

  记住,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精彩

书摘

  1.只有当人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事时,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意志才得以存在;当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觉和需求做事时,他在这件事情上的意志就被摧毁了。(P52)

  2.孤独的人需要去追求对自己基本需求的满足,然后在这种追求中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关系,从而把自己从孤独的状态中拉出来。(P63)

  3.如果一个人离不开母亲,或者一想到要离开母亲就会特别内疚,可能就意味着他身处母亲包围圈。(P79)

  4.孩子在三岁前,养育者需要有“容器”的功能–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当他遇到挫败时,支持他。(P158)

  5.在亲子关系中,一定要注意,规则不能只用来约束孩子。(P234)

  6.父母和孩子关系质量的重要性,远远胜于父母能教给孩子的经验和知识。(P264)

  7.只有确保有大地可以降落时,一只飞鸟才能酣畅地在天空翱翔。一个人的本心可以直接通向星辰大海,与万物相连。(P276)

  作者简介:陈英,女,东莞市长安镇厦岗幼儿园副园长,东莞市优秀教师、东莞市首批学前教育教学能手。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你的“自我”形成了吗?——读《自我的诞生》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