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也许真能让你过好这一生——读《人生十二法则》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东莞长安中山小学位于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学校“中山文化”特色鲜明。教师“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氛围浓郁。本期推出学校老师4篇读书感悟,以飨读者。

图片
《人生十二法则》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最近一部热播剧《人世间》,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用点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这部剧真的太好哭了”。里面一个个鲜活的角色,酸甜苦辣的一生,就仿佛电视屏幕前一个个“我们”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到底怎么样做才能在乱世风云中运筹帷幄,才能在艰难险阻中镇定自若,才能在花花世界中宠辱不惊,才能在悲欢离合中抒写道义情怀?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本书,据说这本书里的法则能帮你过好一生。这本书的名字是《人生十二法则》。

  作者介绍

  作者是乔丹·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临床心理学家,大五人格研究专家。他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异常心理、社会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学。这位“硬核”教授的成长史让我印象深刻。他曾经做过洗碗工、加油站员工、厨师、养蜂人、油田工人、铁路工人,还曾驾驶碳纤维特技飞机在高空进行过特技飞行,和一群宇航员探索亚利桑那州的陨石坑。一位有如此丰富人生阅历的教授,到底想给世人怎样的人生法则?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高居亚马逊周榜第五名,上榜时间达到了64周。如果你认为这本书是给我们一地鸡毛的生活奉上十二碗心灵鸡汤,那就显得我们的格局有点小了。

  乔丹·彼得森将人类数千年来的哲学思考、神话故事、中国的道家思想中的精神财富与心理学、生物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前沿研究相结合,用12条最基本的人生法则,试图为我们找到摆脱人生困境的方法。

  每每看到“法则”这两个字,就会有种被圈住和不自由的感觉。其实,只有懂得并且利用规则,才不会轻易让规则左右我们的人生。今天我就分享其中的三条法则。

法则一: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第一眼看到这个法则的时候,我想这不就是要告诉我们要自信吗?但是我们是否又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自信呢?彼德森就把自信的前提从个体人生扩大到生物本能的维度,他要告诉我们,要自信,是自然界生存的现实需求。

  在龙虾的世界里,有一种原则是“赢家通吃”。龙虾在争夺资源的斗争中,获胜的龙虾除了因分泌血清素而变得趾高气昂以外,还能跻身支配等级的顶层,获得更好的领地、资源和配偶。而战败的那只畏缩颓废、落魄拘谨,逐步步入支配等级的底层,坏事随时有可能发生。

  人类也有一样的法则。隐藏在我们大脑的一个无比古老的“计算器”会随时观察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然后决定我们的价值,为我们分配地位。如果我们地位很高,那么这个“计算器”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社会支持,体内的血清素会充沛流动,使我们平静自信,姿态挺拔;反之,这个“计算器”就会限制血清素分泌,接下来我们就和失败的龙虾一样,血清素降低,自信程度也就更低,逐步进入失败者模式。

  那如何走出失败者模式?

  彼得森说:“愤怒和敌对的确可能引发暴躁和混乱,但同时也可以驱动我们反抗压迫,坚持真理,在未知险途上坚定前行。”

  是的,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在面对压迫或者不公待遇的时候,要勇于表达愤怒甚至反抗!想想那些校园欺凌和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们往往是在被欺凌的初期,不敢表达愤怒或者反抗,才给予施暴者了太多空间,最终导致压迫和欺凌无情升级。

  另外,正反馈环能让你深陷囹圄,也能让你积极向前。

  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正反馈环,肢体语言就是其一。当你垂头丧气像一只失败的龙虾,你会感觉有深深的挫败感,而其他人看到你以后的反应会加倍放大你的这种感觉。而当你抬头挺胸,笔直站立的时候,挺拔的你会积极面对人生的重负,血清素的分泌让精神系统会随之产生不同的反应,你会更加积极地迎接挑战,而不是坐等灾难的到来。然后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

  这就是有3.5亿年历史的龙虾给我们的智慧: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法则二: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吧?当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找各种理由去拖延“看病”这件事。有时候对自己说今天课太多,没办法请假;有时候对自己说,再观察一下吧,说不准明天就好了。而当家人、朋友不舒服,或者自己家的小宠物生病的时候,我们好像会比当事人更加紧张,不停地劝对方去看病。“铲屎官”们会毫不犹豫地花上千的费用带宠物看医生。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爱别人,爱宠物胜于爱自己。我们究竟讨厌自己到何种程度,才能这样对待自己?

  彼德森指出“世界的本质其实就是混乱和秩序”。混乱代表未知和不确定,代表着变化和创新;而秩序则代表已经探索的领域和确定性,代表着刻板和固化。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一直在处理秩序和混乱的平衡。调和混乱与秩序的过程,就是“意识”。

  这和“待己如助人”有什么关系呢?

  彼德森又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被蛇引诱吃了禁果后,有了羞耻感的故事来说明人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意识的觉醒,让人类觉察到了人性的阴暗面。

  这又和“待己如助人”有什么关系呢?

  我想彼德森绕了一个这么大的圈子就是想从多种角度告诉读者,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了进步和发展,要不断调和秩序和混乱。在调和过程中,人类越发意识到自身的卑微和恶劣。所以潜意识当中,就觉得自己不配被善待。

  如果一直持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将永远不会善待自己。如何改变呢?作者提出:自助者天助。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地进行自我救赎。

  (一)学会自尊,要坚信自己的价值,并值得被尊重。即使我们不会夸大自己的重要性,但是最起码也不要否认自己的价值,拒绝认真负责地对待自己。作者在这里说到:不要忘记,自我牺牲的目的是为了教会我们勇敢地面对局限、背叛和暴政,而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别人将自己变成受害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如爱己”,这两句话反过来也是成立的。不要遇到每一件事都为了别人的感受,而牺牲自己。我们也是有义务要维护自己的感受,就像包容和接纳其他人一样。

  (二)抱着感恩之心看待传统、国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令人惊叹的成就,那么你对自我和人类的仇恨就能得到平息。每个人都是世界组成的一部分,当你看到更多的是世界的美好的时候,自然也就会越来越爱这个世界以及构成世界的你自己。

  (三)待己如待人,选择做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事物,即使这些事物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或者令你快乐的。

  我们会要求孩子多阅读少玩手机,会告诉家人按时吃饭多运动,会在朋友生病的时候催促她去看医生。多阅读,多运动,生病要看医生,这些都是对人有益的事情,在我们自己身上同样也应该要做到。

  闫教授说过:“要坚持做一件有意义却有一定难度的事情。因为这些事才会把我们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在哪里,未来想要去哪里。有了明确的目标,会让我们更认真地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更明确我们存在的意义。

法则十二: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佛言,人生实苦。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生老病死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事实。彼德森假设如果为了让儿子不受伤害而人为地强化他,比如给他装上铜头铁臂,使他的大脑电脑化或者替换他受损的身体部位,这其实等同于在毁灭他。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跟孩子的“局限性”分不开的。如果孩子各个方面都很强大,那他就不再是个幼小可爱的孩子了。

  他的女儿从6岁就得上很严重的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不知病因,只能常年寻医问药,这让整个家庭的心情都非常糟糕。他也会像我们也一样,会问感叹命运的不公,为什么就这么倒霉,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其实也人类的局限性。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生活中存在美好,但是也同样存在局限性。就是这种局限性,才会给人生带来成长和变化,经历了这个过程,人生才完整而有意义。

  那我们如何面对局限性带来的痛苦?如果因为生活的痛苦而憎恨和鄙视生活,只能让痛苦加倍。对此彼德森给出的建议是:发现美好,平衡痛苦。

 

图片

每天集中思考危机的应对方式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无限制的担忧只能让人的内耗更大,最终精疲力竭。我们需要保存实力来面对一场战斗而不是一次战斗。每天当自己控制不住地担心生活中的某一个危机的时候,不妨提醒自己,你会在专门的时间思考。

  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受用。我是一个容易因为工作而焦虑的人,如果月初知道一个任务要在月底完成,毫不夸张地说,我会从月初就开始焦虑。焦虑可能突然出现在我早上睁开眼的时候,坐在电脑前备课的时候,或者看到儿子在快乐地看电视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入手,分成哪几个部分,需要分配给哪些同事?我要是做不好怎么办?在一天之中这些问题会出现在我的头脑中N次,让我精疲力竭。彼德森说,大脑中产生焦虑的部分会更关注有没有计划,而不是你计划的细节。那么我应该做的是,先给自己选好一个时间,告诫自己,每天就在这个时间思考和解决这件事,然后其余时间就应该彻底忘记这件事。

图片

改变用来规划生活的时间

  当生活平稳顺利时候,可以为下个月、明年或者未来十年做个计划,但是如果遭遇危机的时候,就只需缩短时间单位,考虑一天或者是几天的事情。当你能够专注于当下,就可以尽你所能去整理你能掌控的事情,修复那些失序和混乱的部分,再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摸一摸你在街上遇到的一只猫

  在街上遇到猫,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结果。如果那只猫对你也很友善,那你一定会在顺心的日子里收获额外的快乐;在不如意的日子里,获得小小的喘息的机会。这只是一个例子,彼德森想告诉我们的是关注身边的善,关注身边的小美好,存在的美好也许可以平衡生命中无法消除的痛苦。

  说实话,读这本书我感觉很辛苦。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缺少哲学、脑科学、心理学的知识,不少段落都没读懂,需要去查阅更多的资料和别人对这本的理解才能勉强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是我也很庆幸能阅读这本书,它让我换个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我们平时都知道的大道理。序言里写的:最重要的法则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本书不会直接给我带来什么物质财富,但是读后能让我以更科学、理智和平和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混乱”和“秩序”。这何尝不是让我过好一生的途径呢?所以我也诚心推荐大家都试试读一读,说不准这本书就能让你过好一生。

  作者简介:张颖,女,长安镇中山小学副校长,东莞市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学能手,东莞市优秀教师。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这本书也许真能让你过好这一生——读《人生十二法则》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