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优秀还不费力——读《认知天性》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从小到大,在我的身边,总能听到别人家的优秀孩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一直鞭策着我要不断地去努力。但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直存在疑惑,觉得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子,在努力时候,费时费力,却总是很难学会,往往背一首古诗都老是记不住,觉得学习对我来说真的太难了。直到看到这本书《认知天性》,我知道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既优秀还学的容易。

  我把《认知天性》推荐给大家,是因为它不仅让我学习到更多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本书易读、好用,所以我也想把它分享给更多的读者,挖掘它的好处。

  这本书的作者团队非常优秀,它是由三位作者联合完成的,其中亨利•罗迪格和马克•麦克丹尼,都是美国华盛顿大学路易斯分校的心理学教授,是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专家,‍‍同时‍‍他们还带领11位认知心理学家,花费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它的第三位作者彼得•布朗则是擅长科普写作的知名作家,他撰写了这本书向我们揭示学习的秘密,并且用了很多案例进行撰写,浅显易懂又实用。

  接下来我将围绕三点,和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悟。只要你相信它,你就可以把学习变得轻而易举。大家不要觉得不可能,虽然我们平时听到最多的声音是学什么都学不进去,学什么都记不住。但通过阅读它让我发现了只有用对方法,我们才能变得更优秀。

揭开真相

远离无效的努力

  每当临近考试的时候,老师都会叮嘱同学们回去后要多看书多复习,有位同学小张,他回家把书看了好几遍,接着再把上课时用彩色笔标记的重点又看一遍,他觉得对学习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了,安心迎接考试。第二天,等到考试成绩一出来,考试不及格。那大家发现问题了吗?小张到底在哪个环节出错了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看书中的一个案例,2008年华盛顿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人员找了148名成绩跨度较大的学生在类似于课堂的环境中进行阅读,这些学生分为两组,研究人员让第一组学生在阅读完资料后立刻重新阅读第二遍。而第二组学生只阅读一遍资料。之后,学生们要回答问题,看看自己学到了什么,能记住多少。在多次测试中,得出结论是第一组的学生比第二组成绩好一点点。如果再把测试时间延长,两组成绩几乎一样,得出新的结论是重复连续阅读并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集中连续重复的看书,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错觉,文字的内容越熟悉,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种假象,误以为我们都学会了,其实这些内容我们并不能完全运用。

  问题又来了,那我们的小张同学应该怎么样复习呢?在书里面也提到方法,从记忆中主动检索知识,也就是我们看完内容,主动把学习内容进行回忆,而不是被动的反复用眼睛去看,把看的时间延长,结果记到的内容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同时,小张像我小时候一样,非常喜欢在书本上做记号,还经常去买不同颜色的彩色笔来标重点,看似努力了,其实这些努力都是无效的。记得刚工作时,第一次写方案,搜寻大量资料向主任进行汇报,在汇报前已经把资料全都看许多遍了,信心满满地走过去,结果呢?是的,大家都想到了,主任问我问题时候,我被问得哑口无言,因为这些资料不能完全被我运用。其实很多时候只是眼睛在欺骗我们的大脑,读过的内容,要多进行主动回忆,在脑中进行检索,或许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很麻烦,但是往往记得更加深刻,记住的知识也会更多。

尝试运用

认清正确的方法

  书里一共提到五种有效方法:检索、有间隔、穿插、多样化和细化。

  ✎第一个方法是检索。检索在正规学习中就是指考试,在非正规学习中指的是反思。为什么考试会是好的学习方法呢?因为考试会让我们去回想知识,会让我们的学习内容记得更加深刻。考试是学习工具,是一种帮助学生记忆的一种工具。作者非常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给自己小考,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把知识深深记载在脑中。学会反思,看完一本书之后,去回忆每个章节,再反问自己,这个章节说了什么?有什么重点?每个章节读完后都应该问自己一些问题。

  ✎第二个方法是有间隔。通常来说我们要记一段文字就要反复阅读,一直背,作者认为这样是最没有效率的,反复阅读是能够提升我们短期记忆,明天要考试了,如果今天反复阅读,可能会有帮助,但是过两天你就会忘记,真正有效率的方法是要有间隔,今天读了一遍或者两遍,过两天重复读,再过两天又重复,这样有间隔的去练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是要有穿插练习。这点非常少人知道,我也是看了这本书才了解到,意思是说我们学习某单元的知识,然后去考这个单元知识,这样的效果不太理想。我们可以把一两个单元或者完全不相干的单元参合在一起去练,然后再来考自己,你会发现考出来的成绩不一定很好,不过没有关系,现在把不懂的地方再进行学习,你其实会记得更好,这就是穿插练习,大家一定要去尝试一下。

  ✎第四个方法是多样化。意思是把一天的时间安排更多样,就像我们学校课程表,把所有不同学科都穿插进去,会让我们学习效果更好。很多时候老师认为连堂上课效果好,其实长时间重复,大脑已经疲劳了,是没有效果的。但是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我们大脑就会被重新激活,因此课程表把不同类型的课间隔开,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第五个方法是细化。就是让我们把知识总结、整理、归纳,形成结构,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知识架构。把学习的内容和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给别人解释,通过思考形成类似思维导图的东西,把零散的知识点随意调动使用,这就是细化的好处。

经验反射

打造合适的心智模型

  在认清学习的本质和学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再提高一个层次就是必须坚持学习,打造合适的心智模型。心智模型就如同大脑中的一款应用程序,通过这款应用,能够让人灵活的运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并在大脑中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当这个程序启动的时候,你可以一遇到问题就迅速做出反应,而不需要太多时间分析和思考‍。心智模型是经过大量学习与练习形成的,如钢琴家朗朗蒙住双眼也能熟练地弹奏美妙的钢琴曲,并且能精准把控节奏;经验丰富的司机在危机时刻快速做出准确判断,‍‍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发展出一套和驾车有关的心智模型。

 ‍‍ 发展心智模型的过程,‍‍就像在看书的时候把一些重要信息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的信息可以在大脑中形成短期记忆‍‍,接下来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强化这些短期记忆,把它们变成长期记忆,‍‍再通过不断地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以学车来举例,刚进驾校的时候,教练会先教你开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你会把一些有用的信息记下来,这是心智模型发展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教练会带着你练习使用这些技巧,在不断出错中找到方法,总结出一些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巩固知识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学会了开车,你还要到路上去试试,‍‍在路上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你需要检索记忆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你能够在各种环境里熟练开车的时候,这个技能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就算遇到危险,也能条件反射应对危险。‍对大脑来说,学习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不断地深入学习,形成适合的心智模型,从而丰富自己的经验。

  作者简介:梁泰斌,男,东莞市长安镇教育管理中心美术教研员,兼任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优秀还不费力——读《认知天性》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