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向有深度的学习——读《学习共同体》有感

朗读这篇文章

“明师读书慧”读书心得 –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是否遇过,课堂上学生们书声琅琅,看上去好像都很认真地学习,可当你提问题的时候,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刚才还热闹的课堂怎么突然安静下来的呢?面对这样的场境,你是否很想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却又无从下手呢?那么,《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也许会给你一些启示。

  这本书的作者是陈静静,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学习共同体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著有《跟随佐藤学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论》,专著多次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我对陈博士的关注缘于她说的一句话: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现场的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双减”政策下,高质量的课堂也是教师们努力的目标。《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很多地方都为我在课堂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阅读感悟。

可感知的心理安全

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生通过自主的、协同的学习,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民主性”“公共性”和“卓越性”是学习共同体的三大教育哲学。“民主性”的体现首先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应享有学习的平等权。

  书中说到“单一的举手回答”机制会令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平等性。读到这,我不禁地产生了疑问。平常,我们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面向全班同学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的机会明明都是均等的,但举手的学生却不多。难道他们一道题都不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来,造成学生不举手的原因是他们在课堂里心理觉得不安全。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可能是自身性格比较内向,胆小不敢举手;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答错觉得丢脸而害怕举手。这些焦虑、不敢等情绪就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为了让心理感到安全,他们会让自己呆在安全地带,采取的行动可能是保持沉默,或者是在课堂上假装学习。一堂课下来,积极跟老师互动交流,得到更多学习收获的学生可能只是一小部分,而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无疑失去了学习的平等权。

  要让这些缺乏心理安全的学生主动学习,老师应该要怎么做呢?书中说到,老师要学会以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的原则处理课堂,接纳和包容每一位学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记得前几天,我在课堂上跟孩子们聊起喜欢吃什么水果,走到学生中间,叫到一个女生回答问题,而那个女生由于背对着我,可能是因为突然被叫到,她没有心理准备,脱口而出讲了榴莲两个字。听到答案后,同学们都笑了。可此时,女孩立即涨红了脸,表情很尴尬,内心很受打击的样子,并拿笔不停地在笔记上乱画。

  有时候,我们只是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完全是无心的,但是也会让学生产生很多的思绪,感到不安。想到此,我立即对着全班说,陈老师也很喜欢吃榴莲,它的味道香极了。说完,我对着刚才回答的女孩微微一笑,女孩听到我这样说,停止了乱画的动作,抬起头对着我,也笑了,堵在她心中的不安消散了。这一刻,我真的很庆幸自己保护了那个女孩的心理安全。

  《全视角学习理论》一书说到,在教育情境中,防御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不发生。作为一种规律来说,(学生)需要有高度的安全感、许可和动机来克服这些防御。如果学生感不到心理安全,便难以进入深度学习。在课堂上,我们老师要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是被期待和重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焦点从保护自身安全转移到学习和思考当中来,才有机会走向深度学习,真正享有快乐学习的平等权。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

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深度学习不会自动发生,需要老师巧妙运用问题驱动策略,需要老师及时营造协同合作氛围。

深度学习需要问题驱动

  深度学习的学习者是沉浸其中,精神高度专注,内心愉悦充实,处于一种“迷恋”或“忘我”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流”或“高峰体验”。如何让学生进入“忘我”状态,自主地解决问题呢?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设置高品质的学习设计。

  高品质学习设计的实施方式是问题驱动,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问题解决。而它主要的载体是学习单,将教学目标转化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下不断自主寻找答案,从而形成不断深化的学习历程。可见,学习设计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基于文本,更多是基于学生,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设置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也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六个层次,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问题一般包括基础性问题和挑战性问题。难度从易到难,解决方法也从单一走向开放多元,不断激发学生思考。

  受到书中关于学习单设置的启发,我在《一块奶酪》的教学中也作了一次尝试。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有趣曲折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以前,我们一般只会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单,进行横向设计,如设计“蚂蚁队长的人物形象”“我的依据”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以为完成了对文章的深度解读。现在回头去看,这样的阅读教学还没有进入创造这种层次。

  而在这次的学习单中,我增设了一个挑战性问题“谈谈你觉得文中哪些不恰当的地方,并尝试改写”,让孩子们反思回顾整篇课文,从原来只着重于思考文本的人物形象调整为反思整个文本,实现从面至点,再从点到面的思维转变。课堂的最后,有些学生提出质疑,如果掉落的面包屑不够小蚂蚁分,怎么办?于是,学生通过改写或续编故事,让这篇故事更加合情合理。从理解人物形象到改编故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深层次的锻炼。

  学习单里的问题犹如“脚手架”,引领学生走向深度思考;而学生在与人交流中,不断整合重构自己的观点,最终成为自己的支架,在深度学习中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需要协同合作

  书中说到,学习共同体课堂可以用“倾听、串联、反刍”六个字来概括。而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都是在协同合作关系中实现的。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学生间互相倾听,整合重构自己的想法,而老师则要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倾听他们的观点,并将他们的观点进行串联,尊重他们的想法和结论,并带着学生通过反刍,不断提升自己原有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思考的快乐,实现深度学习。

  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乌沙小学和中心小学、厦岗小学、虎门镇路东小学一起在郑杰老师培训团队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于是,我们学校从分组的设计、小组合作的方法以及合作学习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举行了“互联网+合作学习”培训系列活动。学校设定了二十多个种子老师,除了参加郑杰老师主讲的培训活动外,还参加教导处不定期组织的合作学习的研讨与培训,实践合作学习培训中介绍的策略。

  记得在讲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用“接力法”说说“老屋的形象”。四人为一组,独立思考后,每人轮流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最后由一名组员汇总,并在全班中分享。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因为分享里融合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因为参与,他们更愿意去思考,去探索,让学习自然地真实发生。陈博士的书,为我们全面铺开合作学习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参考,为我们在深化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指明的方向。

  双减政策下,向课堂要质量,一直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学习共同体课堂,无论从学习设计的设置,还是从教师的专业素养,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研究和实践,正如陈博士所说的,课堂改革的深化发展,每个人都要成为教育现场的参与者、实践者、研究者。让我们在高品质的学习共同体课堂里,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让学习真实发生!

  作者简介:陈素霞,女,长安镇乌沙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东莞市第三批语文教学能手。

指导:闫德明

美编:长安融媒体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如何走向有深度的学习——读《学习共同体》有感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