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中的家庭教育可能

朗读这篇文章

编者按:在2022年7月3日的沙龙上,非常有幸请到了柳漾先生来给同学们讲绘本!他出版的很多绘本都获得了很多国内外的童书大奖,他有一颗没有丢失的童心,当我问他选书的标准时,他说是“好玩”。正是有着儿童的眼光,才让他能找到好的绘本。

大家好,今天我想从我所理解的儿童文学和教育来跟大家聊聊。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基本上是出版、编辑、选书、翻译,这些都是和书打交道。我觉得儿童文学里的教育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对于从事出版行业的人来说,出版、编辑、选书等都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把什么书引介到中国,送到不同的家庭,包括今天在这里分享,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教育。接下来我就通过近期看的三本我个人很喜欢也很受启发的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儿童文学与教育。

一、《毛喳喳的小药丸》

第一本想要分享的是《毛喳喳的小药丸》。昨天晚上,我和我女儿皮皮还在看。这是一个关于鼻屎的故事,是这本书的作者平田明子小时候的经历。这本书的绘者是一位叫做高畠纯的画家。

鼻屎这个题材,对很多家长来说都不陌生。我的分享也是从家庭和家长、从童书出版的角度来和大家讲讲这本书对我的启发。

这个故事,我在跟皮皮讲的时候,她很喜欢。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我发现里面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巧妙的点。

故事说,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叫毛喳喳的大猩猩,他的乐趣就是每天晚上把鼻屎揉成一个小球球,然后偷偷地吃掉。他这样做了很多次。有一天晚上,他刚把球球扔到嘴巴里的时候,猫头鹰飞了过来。猫头鹰在晚上视力很好,所以他说:“我早就发现了,你每天晚上都躲在这里吃好吃的。”大猩猩连忙捂住了嘴巴,心想:这都被发现了!他万万没想到会被别人发现他吃鼻屎。猫头鹰问他:“你在这里吃独食,是在偷偷吃什么呀?”大猩猩很不好意思:“这个嘛……这个……这是让脑袋变聪明的小药丸。”大猩猩一着急就胡编乱造,于是这本书书名中一个关键词出现了——小药丸。

猫头鹰也想要吃,但是大猩猩知道这是鼻屎,不好给别人吃,就说:“我这个小药丸是宝贝,所以不能给别人吃”。然后猫头鹰提出用自己的宝贝来跟大猩猩换,大猩猩换给了他。很快大猩猩有让人聪明的小药丸这件事就传遍了森林,长颈鹿、大象、青蛙兄弟等很多动物都带着自己的宝贝来换小药丸。但是大猩猩越来越纠结,因为他跟大家说了谎,结果就病倒了,脸色也很难看。大猩猩病倒的消息也很快传播了森林,所有从他这里换过小药丸的动物都来看望他,大猩猩解释说他有件麻烦事一直想不出解决办法,猎豹就建议他吃让人聪明的小药丸,就在这个时候,所有的动物都把自己用宝贝和大猩猩交换的小药丸拿出来给他。

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里,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二个情节:所有动物都把不舍得吃的小药丸全部拿出来,递给了大猩猩,大猩猩眼睛都亮了。到了这个份上,大猩猩想说小药丸的事是骗人的,也已经来不及了。不过起码大家没吃。他现在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一把抓过来一口吃了,全吃完。大猩猩的脸逐渐变成蓝色、红色、绿色、黄色,最后变成紫色。

“我对你们撒谎了,我根本没有让脑袋变成聪明的小药丸。”大猩猩终于把憋在心里很久的话说出来了。“你对我们撒谎了,那你给我们吃的是什么?”“其实那、那个,那是我的鼻屎,”大猩猩很难为情地哭了起来,“我对不起大家,把这些宝贝全都还给你们。”因为说了真话,大猩猩心里舒服多了。看到大猩猩的病好了,动物们也就都回去了。这个时候火烈鸟问他:“可是你为什么要说鼻屎是让脑袋变聪明的小药丸?”大猩猩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我在吃鼻屎被猫头鹰看到了。”没有别的办法,他情急之下就讲出了这句话。从那之后啊,大猩猩就再也不吃鼻屎了。真的是这样吗?不对。直到现在大猩猩还时不时地偷偷吃鼻屎。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日本故事。这个故事很好玩,我们看得很欢乐,孩子也很喜欢。这样的故事会有教育意义吗?它在教育什么?可能会有人说,不要说谎。它采用了一种假想式的教育方式,即先把后果想出来。像这样的故事,家长在跟孩子在讲的时候,很容易就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情:说谎会让心里面很难受,甚至更夸张一点——会憋出病来。但这本图画书并不只有一条线,不是直接告诉你不能说谎,说谎会生病,然后故事就结束了。

还有一点是,作者在用很巧妙的方式影响我们。比如,大猩猩在被猫头鹰发现偷吃鼻屎时,大猩猩说是在吃一个很好的东西。什么是很好?让脑袋变聪明的,这是很好。所以小药丸和鼻屎其实是一个对立的事物,你与其告诉别人你在吃自己的鼻屎——这么不好的一个行为,还不如说你在吃药丸。但是他又不想让猫头鹰吃,所以他说这是宝贝。可是猫头鹰更聪明:“那我用宝贝跟你换。”到了下一个情节:所有的动物都来了,他们竟然都没吃小药丸。他们为了让大猩猩的病早点好起来,让他早点想出办法,让他自己心里的结疏导开来,他们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用他们自己的宝贝换的小药丸全部拿出来给大猩猩。这个情节对我的触动很大。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也在教育我——所谓的大人。其实你知道什么是说谎,也知道故事里的大猩猩为什么说谎,更明白说谎了之后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想让孩子感到欢乐的同时明白不能说谎的道理,作者并没有赤裸裸的说教。我觉得看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会开开心心地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白吃鼻屎会带来很多问题。作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说大猩猩从此以后就再也不吃鼻屎了,他说大猩猩会偷偷地吃一点点。其实这才是孩子正常成长中的思维,这也是真实的长大。

关于儿童文学和教育,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观点是:儿童文学是解放儿童、教育大人的文学。孩子常常会更直接地给大人带来一些教育启发。就像这本书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启发。

如果我们要教育孩子不要说谎,也可以考虑成人对说谎的看法。比如我前几天看过的一本图画书,简体中文版叫《谎话》,其实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说谎”。这本书讲的是在一个孩子身上经常会发生的“哭”这件事情。昨天我还看了一本书叫《你会哭吗》,平时生活中我和妻子经常跟皮皮讲,如果你难过、害怕,比如打针、摔倒的时候,你可以哭,哭不是什么丢脸的事,你可以释放你的情绪,不管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哭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以前,人们会认为男孩子动不动就哭不是很好,现在也经常听到周围的人认为男孩子不应该动不动就哭。但是,哭,是孩子的本能。

《你会哭吗》讲的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去逛市场,突然小孩和爸爸妈妈走散了,周围的人都是黑色的阴影,孩子孤零零的,他想:“我能哭吗?”此时孩子脑中出现了另外一个画面:一个小妖怪在爸爸妈妈面前嚎啕大哭;接着孩子又在想,如果是一个武士,他跟爸爸妈妈走散了会哭吗?翻到下一页,武士也在嚎啕大哭,喊着爸爸妈妈;那么如果是一头很凶猛的大灰狼,他在森林里面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他会哭吗?再翻一页,大灰狼也在喊着爸爸妈妈。几个并列的场景过后,小男孩觉得,在这种情景之下,所有的人都会哭,那我就哭吧。这些情节,其实就是孩子在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构建的过程。

很多人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教育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活过程。事实上我们读任何文学作品,也是在被故事情景带着走出一个个困境,这个过程就是教育。

二、《谢谢你,小米》

第二本书看起来比较严肃一点,但我觉得这种教育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是比较缺乏的。这本书叫做《谢谢你,小米》。它2014年在中国出版。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虽然我个人不太喜欢它的画风,但故事内容很有价值。

日本有一本书叫《十四岁懂社会》,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围绕一些特定的话题,跟孩子讲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目前鲜有这样的文学创作,图画书就更少了。

《谢谢你,小米》讲的是牲畜屠宰员坂本先生的故事。坂本先生一直都不喜欢这份工作。日本文化提倡爱你的职业,大家在工作时都会穿西装打领带,在大夏天也是如此。如果没有穿西装,大家就会认为你工作不认真。比如日本的出租车司机也是戴着白手套、穿着西装,非常尊重、热爱自己的职业。而坂本先生不一样,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坂本先生想,假如没有人杀牛,人们就没有牛肉吃,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很重要,但是每当看到牛的眼睛,他就会很厌烦自己的工作,总想着辞职。

坂本先生的儿子叫小忍,上小学三年级,在一次家长开放日,老师问学生自己爸妈的工作是什么。小忍说自己爸爸是卖肉的。因为爸爸的工作脏兮兮的,经常浑身沾满牲畜的血。但是有一次小忍对爸爸说:“爸爸,你要是不工作,大家就吃不到牛肉对吧?”这个观点是老师教给小忍的。然后小忍说:“爸爸,你的工作是最棒的。”听完儿子的话,坂本先生决定把工作继续做下去。因为前面讲到坂本先生就一直有辞职的念头。

有一天,一辆卡车送到屠宰场一个很特殊的牛,坂本先生看到一个小女孩对牛说:“小米,对不起,对不起!爷爷说,小米要是不变成牛肉的话,新年会很难熬。要是不把小米卖掉,大家都过不下去了。对不起,小米。对不起!”小女孩边说边抚摸着牛的肚皮。坂本先生想,要是没有看到这一幕该多好啊!所以他决定明天请假。当晚坂本先生把这件事告诉小忍了,小忍说:
“爸爸,明天小米牛的事,还是你去做比较好。要是让没有爱心的人做,牛会受苦的,还是爸爸去吧。”
我当时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有点崩溃了。孩子们的出发点总是很特别,但确实事情就是如此,成人一般想不到这个思考的角度。听了儿子的话,坂本先生决定明天去上班。
坂本先生看到了小米牛,轻轻地伸出手。小米牛呼呼地去嗅着他的手。坂本先生说:“小米牛,对不起。你要是不变成肉的话,大家都不好办呢,真是对不起!”听了这话,小米牛用头蹭了蹭他。坂本先生学着小女孩的样子,抚摸着小米牛的肚皮说:“小米牛,你一定要忍住不动啊!要是没有击中要害,你就要多受苦了。不要动啊,不要动。”小米牛忍住不动,大大的眼里滴出了几滴眼泪,坂本先生用电枪一击即中。

第二天,小女孩的爷爷来到屠宰场,感激地说:“坂本先生,真是太感谢您了。昨天我带了牛肉回家,大家一起吃了。我孙女哭着不愿吃,我告诉她:‘多亏了小米牛,咱们的日子才能过下去呀。你把它的肉吃了吧,然后心怀感激地说声谢谢,要不小米多可怜呀!’我孙女哭着说:‘小米,我开动了……’”这个地方,有点残忍。

“‘真好吃,真好吃。真是太谢谢你了。’她说着很快就把肉吃光了。”

坂本先生想:“这份工作我再继续做一阵子吧。”

这个故事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经历。这件事发生之后,这份工作他又做了二十年。退休之后,他写成了一本小说,在很多地方演讲,后来改编成了图画书。这个故事很特别,因为里面的内容很现实,却无能为力。我和另一位编辑分享这本书的时候,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忍心给孩子讲,不忍心推出这本书,但是这本书又很好。所以我也很好奇大家同样身为成人的角色,是怎样看待这个作品的。

何美姣:“这让我想到了职业认同。”

柳漾老师:“对,这是这篇故事最初的定义。”

乐乐老师:“要找到工作的意义并且热爱它。同时,这篇故事也揭示了一个矛盾。工作拥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残忍的一面。人是食肉动物,这是生物的特性,但人又拥有同情心。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一般情况下,不会陷入这样两难的境地,但不可否认,教师也拥有残酷的一面。不干涉校园暴力的坏老师、区别对待学生的坏老师都会对学生造成隐形的伤害。所以仅仅做一位平庸的老师还是不够的,老师要有追求卓越的志向。”

冯燕老师:“刚刚说到了职业的残忍,这让我想到了近期的经历。我们幼儿教师的工资一般都不会很高,我的班里的学生家庭情况普遍都不是很好,个别同学还萌生了退学打工的想法,这是他们从事这份职业的担忧。所以,当时我感到很迷惘和纠结,我是应该鼓励他们走下去,还是让他们放弃。但身为一个学前专业的老师,我决定还是让他们燃烧自我,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不顾及他们家庭的现实是我残忍的地方。当然,回归到小米故事本身,我又想到了一段小时候的回忆。过年的时候,依据习俗父母会买鸡鸭回来祭祀,望着它们湿漉漉的眼睛,我感到似乎我们前世有缘,它们好像在跟我诉说着什么故事。我对它们产生了感情,会为它们的被杀的结局感到难过与不舍。可是,年幼的我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孩一样,是无力阻止的。但奇怪的是,当它们变成了食物,我还是吃得下去。就像小米会被屠宰,成为牛肉一样,女孩子也没有办法反抗它的美味。我不知道那个女孩是什么心态,但我是被迫接受、无力反抗的。我很难过,被迫接受了这样的生命教育,就像小女孩也被迫接受小米会成为牛肉。但如果可以让我选择,我绝对不会把它变成肉。我宁可饿着,或者明天不祭祀,也不希望它死去。当我被迫接受这些,我觉得自己很无助。”

柳漾老师:刚才大家有很多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小忍和这个女孩,他们被教育疏导了。对于小忍来说,是他的老师引导他“如果社会上没有人去杀牛,我们就没有牛肉吃。”甚至,世界上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牛。牛存在的很大价值就是被吃或者产奶,这就是他们在生物链中的价值。因此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爸爸的工作并不丢人。

我前几天在看一本书稿,作者是广州一所大学的副教授。在疫情发生后,他做了一个电台,疏导因疫情被围困的一些人的心理问题,还为高考生做考前的心理疏导。他在书稿里讲了自己高中时一些真实的故事,也讲到自己在一步步的努力中,在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的之后,化解了困扰自己的无助感。教育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支持和力量的,这是我说的第一个观点。

很多图画书,是在努力让我们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欧洲的图画书会激励你认识世界的丰富多彩,而日本的图画书很多时候是在反省,因为反省之后我们会有进步。日本是个很讲究实用的民族。比如这本图画书的作者作为一个屠宰者,几十年都不敢正视自己的工作,不敢告诉别人。他需要被疏解、被教育。而最后,他从儿子的那句话“如果不是你去做,要是碰到一个没有爱心的屠宰者,小米会更受罪”中得到了疏解。小米终究要面临被杀的命运。但在被杀的过程中,一个有爱心的屠宰者让它不遭受那么多痛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慢慢地,作为屠宰员,他去日本很多地方去演讲,告诉别人:“我很自豪,我是一名屠宰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感恩之后反省的例子。感恩在这个故事中,也表现在他劝告女孩怀着感恩的心去吃小米的肉这个细节中。

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一些工作没有什么“光环”。可是,大家内心都在追求一份令人骄傲的工作。比如在韩国,老师和公务员这类职业就很火爆。很多人宁愿放弃五百强企业,也要去考“九级公务员”。人们普遍认为考一个再好的学校都不如考公务员。

有很多人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工作拿到台面上来讲。然而,你怎么去认知你的工作,对工作的心情和状态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人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所以带着愤怒的心情工作。我以前做编辑的时候感觉到,如果你怀着喜爱的心态编辑完一本书,上市后很多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份心意。这听起来很玄妙。可事实上是,当你喜欢这个作家和作品时,你的遣词用语以及对某些细节的琢磨,表现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比如在确定书名的时候,如果一位编辑觉得叫“小药丸”还是“大力丸”都无所谓,那就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所以,哪怕你做的是屠宰工作,如何去正视它?如何发自内心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种对工作的看法和感恩、珍惜的心态,从孩童时期就要开始培养。

前两天我做了一个节目,讨论一本书——《长大之前一定要看的1001本童书》。我们讨论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你作为一个家长或老师,认为《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是给小孩子看的,那么其实没有长大的人是你。因为当你认为一本书只有孩子才会看的时候,你传达给孩子的思想就是:这本书是小儿科,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可以抛开它了。就像高考完了,书都可以扔掉,只要进了大学就可以。这样的想法说明,你并没有真的去感恩、去珍惜,而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和启发之一。

三、《我的妈妈》

今天分享的第三本书是韩国绘本《我的妈妈》。

关于妈妈的绘本,大家一定看过很多。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成为妈妈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我出生的同时,我的妈妈也出生了。”大家可以细细琢磨,这是一个角色之间的转换。这句话看起来很普通,但你细想就会发现,这句话奠定了整本书的基础:这是妈妈第一次当妈妈。其实这本书的原名叫做《关于妈妈的书》,就是类似于妈妈的百科书,作者是一个新人作家,作品不多,但这本书拿过韩国的最高出版奖,而且韩国的绘本拿这个奖的很少,大概只有五六本。这本书有些厚,它不是典型的绘本,但是就目前来说,在我看到过的关于妈妈的绘本里面,它是非常特别的。

为什么“我出生的时候我妈妈也出生了”?这本书讲了妈妈的很多方面,比如外貌、身体结构和功能、吃饭、睡觉、反应速度、心情、好奇心、妈妈的箱子、捉迷藏、妈妈的研究、妈妈的包、妈妈的妈妈等等,可以说这本书是对一个女人成为妈妈后的“百科全书”式的呈现。

我看过很多关于妈妈的作品,但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是被第一句话打动了。后来我发现,很多人都因为这一句话泪奔了,我们身边没有人这样讲,或者说没有人讲出过这句话。也可能是意识到了,但是没有讲出来。这是这本书我想分享的第一个点。

第二个想分享的点,就是“妈妈的妈妈”这个细节。这是继第一页之后,最打动我的一页。你会发现,作者想说的不只是当妈妈很了不起。你也要注意到,妈妈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当妈妈在她妈妈面前的时候,无论她多大,她都是一个孩子。比如《我们仨》中杨绛写的钱瑗,我以前一直以为钱瑗早夭,很年轻就去世了,后来看到《我们仨》,我发现她去世的时候是六十多岁,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很优秀的学者、教授。那么为什么我会有这种错觉呢?是因为在钱钟书和杨绛心中和笔下,钱瑗就算已经六十岁了,也还是一个孩子。所以这本书的作者说,当妈妈在她妈妈在的时候是很不一样的。这让我看到,很多人都把妈妈这个角色、这个职位看得太理所当然了,反而忽略了妈妈也是一个普通的、活生生的人,她也要有自己的人生。

第三个想分享的点是,你会发现这整本书全都是以“我”,也就是孩子的口吻在讲述。什么是成功的教育?或者说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你会发现这个小女孩到了夜晚,会在妈妈爱的陪护下,观察妈妈的变化,她会观察妈妈到底是什么样的“生物”、什么样的面貌。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成功的教育。如果你的子女在你养大他、为他付出很多之后,他却不会体谅你、不会对别人共情,可以说这种教育就称不上成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是探讨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家庭里面,怎样看待家庭成员的角色,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有了孩子之后,所有人的目光全在孩子身上了。但事实上,夫妻二人在有了孩子之后,排在第一的不应该是你的孩子,而应该是你的另一半。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特别想要说明的是,今天我在分享这三本图画书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家庭的场域中来谈绘本与教育的结合,或许并非这三本图画书的全部内涵,谢谢大家。

录音转译: 朱可欣、朱蕊祺、蒙瑶、覃含之、顾晓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儿童文学中的家庭教育可能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