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内蒂《迷惘》读后感 -来自伪装的累

朗读这篇文章

《迷惘》,是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内蒂的成名作。在这部小说中,有一个小人物,名叫钮扣汉斯的“瞎子”。他是那个侏儒费舍勒准备集中一个团伙欺骗教授基恩时出现的。
小说里的“瞎子”生活得很痛苦,他甚至常常“严肃地想到要自杀。原因在于每天都有人在欺骗他,——总有人将钮扣当作钱币投在他用于乞讨的帽子里,“一个淘气的孩子都会胆大妄为地像对待一只驴子一样嘲弄他”。这只是事情的一面。事情的另一面是,恰恰这个“瞎子”并不瞎,他对别人对他耍的伎俩一清二楚。也就是说,他也在欺骗别人。于是,就出现这样的窘况:有人给他的帽子里投一枚钮扣,他还得说声谢谢。如果不说声谢谢,那他的装瞎就告吹了,他的顾客就散了。所以,作为一个骗子的“瞎子”不得不每天忍受着当面的欺骗。对于这个“瞎子”,如此的谋生算是极为艰难的了。

作者是以嘲讽的态度来描写这个人物的,透过他貌似调侃实则严肃的笔法,我们俨然觉得,他所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芸芸众生。
我始终觉得,作为“文明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将自己真实的一面适度地伪装起来,然后再去面对社会和他人。汉字里的“文”,本义就是带着装饰性质的花纹。这种“文”有两种结果,一种,文明的成果成为这个人内在的修养,与他合二而一,他的举手投足、言语处事无时不是这种“文”的体现。这种人,虽然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人”,但却正是文明社会需要的人。这种人是诚实的,因为他是忠于自己所受的教育的,是忠于自我的内在素养的。古代所说的坦荡荡的“君子”,大概就指这一类。而对于另一种人,这个“文”的至少是很大的一部分,成为了他的面具,他戴着这样的面具行走在人世间,因为这毕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原始的野性,这种野性倘若表现出来,就是违规,就是违法,就是违背伦理纲常;倘若不表现出来,就藏在他的内心里蠢蠢欲动,他不得不时刻与自己作斗争,这就成为人性与兽性的较量。但无论如何,除了个别铤而走险的,大部分能够遵循道德的准则抑制自己的,仍不失为一个好人。

应该正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际,我们的进步,我们的和谐,都需要这种“文”的约束,于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时候,就充满了善意的欺骗。就像小说里描写的,所有的人都会欺骗你,因为傻子都知道钮扣不是钱币,但你要装作相信,因为你也在欺骗别人。如果你摆脱了自己的角色,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男孩一样指出事情的真相,那么,就等于违背了游戏规则,没有人再理你,你成为一个“间离”于他人的存在,这样就不好玩了。
因此,生活是真实的,但并不代表你用于生活的手段和方式也是真实的。为了真实,你必须学会伪装,学会修饰,而不能将本来的自我彻底地解放在阳光之下。这,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这,就是活着疲累的本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卡内蒂《迷惘》读后感 -来自伪装的累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