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读书分享

朗读这篇文章

第29期阿城作协女子读书分享会如期举行,分享的书目是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由王丽虹推荐。

《单筒望远镜》整篇近15万字,以古朴精致的语言,描述了一段屈辱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天津风貌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跃然纸上。这部小说是冯骥才在心中酝酿30年的一部作品。30年的沉淀,使这部作品呈现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厚重面貌。

分享感受:

1.意象的使用:在小说中,意象的使用是小说的一大特点,比如那棵古槐,孤单的小白楼等(天津租界边缘许多这样的房子,一面窗子对着租界,一面对着老城),但是望远镜成为文化对视的绝妙象征,“使用它,只能用一只眼,有选择地看对方”。在爱的立场选择可能是美,从人性的立场上选择则需要沟通,从文化上可能选择好奇,在历史局限性上可能会对准对方的负面。其实,这部小说这个时代所有人物,都使用这个单筒望远镜。

2.文化的思考:“在中西最初接触之时,彼此文化的陌生、误读、猜忌、隔阂乃至冲突都在所难免;而在殖民时代,曾恶性地夸张了它,甚至将其化为悲剧。”对于那个年代,文化的隔阂是中西最深刻的隔阂,中西文化的差异也让国人深受残害,让国人至今还有烙印的余痛。这种文化的隔阂“正如中国人眼中的西方人,不是西方人眼中的西方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这就让人不得不思考传统和现在、西方和东方的文化差异,当矛盾冲突发生时,外国人使用先进的洋枪洋炮,中国人则以神灵或咒符来护身,相互对峙时结果可想而知;外国女人莎娜热情奔放,爱恨溢于言表,与欧阳觉在小白楼幽会;欧阳觉的媳妇庄淑贤温柔内敛,少言寡语,默默地为丈夫剥瓜子仁,两个不同国度的女人有着迥然不同的性格,这也是文化差异很有代表性的一种。两种文化有对视的美,有对立的残酷。有书友说文化是全人类的,没有国界,同时也提出疑问,文化的冲突是否有必然性?异址文化是否可以和谐共处?这也是值得大家共同思考和探讨的内容。

3.巧用的留白:“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静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这部作品里的“留白”用得非常巧妙,人物在画面中浓淡相宜。例如二少爷和莎娜的爱情写得轰轰烈烈,二夫人的贤惠写得细致入微,而大少爷夫妇的情况淡淡数笔,最后去向也没有说明,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4.全书的插图:共计33幅图,这些都是冯骥才几十年精心搜集整理出来的真实照片,这让我们在阅读白纸黑字的描述时,看到里的街道、房屋、服饰、工具、人物,尤其看到单筒望远镜、洋枪洋炮和义和团的刀棒时,更加明晰东西文化和武力的巨大差距。当时的清政府闭关锁国,封闭自己,结果是封闭就会产生狭隘,狭隘就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才有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和侵略。这些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天津民众、义和团、联军等生存状态,也真实再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差距。这些的运用,足以看出冯骥才对这段历史和文化的情感有多浓,投入的精力有多大,所以说他的这部小说是沉淀30年的力作是有图为证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读书分享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