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音乐欣赏十五讲》(二)

朗读这篇文章

【评分】⭐️ ⭐️ ⭐️ ⭐️ ⭐️

目录

  • 第五讲 柏辽兹和李斯特——巴黎乐坛上的激进派
  • 第六讲 门德尔松和肖邦——浪漫派中的两个柔弱的极致
  • 第七讲 舒曼和勃拉姆斯——一条河的上游和下游

第五讲 柏辽兹和李斯特——巴黎乐坛上的激进派

从那样僻远的小地方,却奇特地走到一起并共同立于巴黎的乐坛上,一样引人争议,一样的无所顾忌、为所欲为。巴黎这个地方,真的如房龙所说是那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你阔得一周花一百万法郎都能够花出去,你穷得一天只有一个先令也能够活下去。这是自巴洛克时期巴赫到古典时期莫扎特一直到浪漫主义时期舒伯特、门德尔松,代代承续下来的既定事实。

柏辽兹和李斯特最初出现在巴黎的时候,只是两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在他们之前有不可逾越的贝多芬,和他们同时代的有气宇轩昂的瓦格纳。他们两人是处于这样浓重的德国音乐的阴影之下的,面临的选择或者说挑战是,要么屈从,要么反叛。是柏辽兹和李斯特这两个人以激烈的反叛精神和前卫的先锋姿态,挑破了这层浓重的阴影。

革命的激情让柏辽兹慷慨激昂地投身起义的队伍,冒着枪林弹雨高唱《马赛曲》。跑到图书馆里抄乐谱,一下子惹翻了和他性格同样激烈的父亲。柏辽兹一开始就有点野路子的血脉,这也符合他天马行空的性格和日后音乐创作中那种不管不顾的反叛精神。一身反骨的柏辽兹就这样走过来了,一个回马枪,重新杀回巴黎。梅耶贝尔的歌剧、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肖邦的钢琴……正在巴黎走红。而他柏辽兹还是和离开巴黎时一样籍籍无名,我猜想这样的对比越发会刺激性格如火的柏辽兹,他怎么能够善罢甘休?

《幻想交响曲——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作曲家设想一个青年音乐家,身患一种被某名作家称作‘情浪’的精神疾病,头一次遇到一个他所梦寐以求的、具备一切妩媚优雅的理想女性,立即爱上了她。但由于种种想像中的阻挠,这个爱人的形象永不能进入这个艺术家的心底,他只能跟一个乐想联系,而这个乐想具备他所想像的那个爱人同样的气质——充满热情,然而是优雅的、腼腆的。

他曾经在演出结束后情不自禁地跑到后台痴呆呆地向人家求爱,而那时人家怎么会正眼瞧他这样一个穷得一文不名的音乐家?疯狂的追恋,很符合柏辽兹的性格。千种相思煎熬之时,万般痛苦磨砺之中,便有了这部《幻想交响曲——一个艺术家的生活片断》,正所谓愤怒出诗人,失恋出音乐家。

他一直是梦游一般游走在飞溅的音符和归家的路途中,分不清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柏辽兹叙述了自己同时也是一代年轻人感情的荒芜、思想的苦闷以及对幸福追求的茫然。在这部交响曲中他所迸发出来的精神的反抗,同他在音乐创作中的反叛里应外合地相互呼应着,迫不及待地喘息在音乐的旋律中,并跳跃在同一个时代的脉搏中。

他敏锐地感受到这部交响曲的意义,就在于向传统向法则向规范向教条向陈腐向废墟向老年斑向教科书向气喘吁吁却偏要说是美妙的声音……向所有这些发出嘹亮如同军号一般的宣战。

在对交响乐本质的认识和创作思想的根本渊源上,他颠覆性地做出了创造。一切创新都不是虚无主义地斩断一切,一切革新家骄傲的资本是对过去一切尽可能多地占有,然后尽情地批判,为我所用地吸收其营养;不是伐倒森林中的一切大树,而是伐倒那些腐朽的或已经挡住了阳光和人们视线的老树。人们以为柏辽兹狂放不羁,傲慢得没边儿,其实,早在年轻的时候他就在图书馆里抄写过贝多芬等古典音乐家的总谱,如同我们的鲁迅先生在无情地批判中国旧文化之前抄过大量的古书一样

新颖锐利而翩飞不已的乐思如同音乐的将帅,那么,乐器就是士兵,善于调动与指挥它们,是音乐家统筹的智慧和能力。在于他以他独到的文学性标题契合着他的交响曲浪漫主义整体的创造,他使得那个时代的音乐不再只是程式化和格式化的音符,而有了细致入微的表情和心音,同时呼应着那个时代的文学的浪漫主义,让旋律和文字一起荡舟于苍茫的云海之间。

他照样为所欲为、胆大妄为,延续着《幻想交响曲》的叛逆的路数,敞着胸怀,抡着板斧,一路杀来。可以说是倾家荡产,破釜沉舟、义无反顾地陪着自己的儿子离开家乡,先是来到维也纳,然后又到了巴黎。他既是一只没头的苍蝇带着儿子乱闯乱撞,又是一只巨大的鸟,始终把自己温暖的羽翼遮挡在孩子的身上,并用这样坚强的翅膀驮着儿子四处飞,漂泊在他们父子共同向往的音乐圣地。那时候,他的翅膀上空还没有出现阳光,而尽是凄风苦雨。

同柏辽兹命运相同的是,最初冷漠的巴黎一样没有接受李斯特。向往巴黎,像如今许多弱小民族、落后国家或偏远地区的人们向往西方文明一样,李斯特和柏辽兹来到了巴黎,却都先碰了一鼻子灰。他日后有一天步入了巴黎的乐坛和上流社会而为那样多的贵族高官所拥宠,终于咸鱼翻身扬眉吐气,他肯定很得意;但也肯定时不时地会有一份酸楚的失落跌落心头。

这样的生活经历,无疑造就了李斯特和柏辽兹非常相似的性格和对音乐共同追求的那种叛逆的精神。他们都不是巴黎音乐学院凯鲁比尼培养出来的那种笔管条直的好学生,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负担,走在香榭丽舍大道上,他们只有外乡人光脚不怕穿鞋的那种挑战巴黎的锐气、执著和无畏。

附庸风雅且爱才如命的巴黎,给予了他比柏辽兹更多的幸运,也给予了他以前曾经亏待他的加倍的补偿。柏辽兹晚年丧妻丧子,贫病交加,苍凉而逝,而李斯特却老而弥坚,依然到处有人花团锦簇地簇拥着他,崇拜者甚多。

一个烟火匠把最绚丽多彩的烟火放给别人看,结果发觉那些人都是瞎子时。

1.带着高贵而优雅的微笑向观众致意。
2.弹第一个和弦时回头看看观众席,似乎在说:“注意,现在开始了!”
3.闭上眼睛,好像只是在为自己演奏。
4.极轻。圣徒李斯特在向鸟儿布道,脸上浮现出神圣的笑容。
5.哈姆雷特的忧郁;浮士德的奋斗。肃静。开始低声的叹息。
6.回忆肖邦和乔治·桑。美妙青春,月光,芳香和爱情。
7.但丁的地狱。受罚者发出痛哭。狂热的激动。一阵暴风雨关上了地狱的大门。
8.怀着崇高的谦虚,向观众的喝彩鞠躬致谢。

这组漫画之所以流传甚广,是因为它很幽默、很传神地勾勒出了当年李斯特演奏钢琴时的风貌。

他以自己在钢琴上的刻苦磨炼企图将它改造成一种可以与庞大交响乐管弦乐队相媲美的“万能乐器”。这在旁人看来简直如痴人说梦。

李斯特不仅改编了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李尔王》等许多作品,同时还改编了贝多芬的交响曲,巴赫、帕格尼尼的器乐独奏曲,舒伯特的声乐套曲,莫扎特、威尔第、罗西尼、瓦格纳、多尼采第、梅耶贝尔的歌剧,以及韦伯、门德尔松、古诺等许多人的作品。他似乎有一个铁一样的胃口,消化得了所有的音乐。

在新的时代、在他李斯特的手里焕然一新。他简直就像一位天才的魔术师,把钢琴变幻得灵光四射、神奇莫测。在旁人看来并无两样的钢琴,他一弹简直就像神话里的魔盒,神通千里,气吞万象,一切都能够浓缩在里面然后如礼花一般缤纷四射;他的那双充满魔力的大手,就如同安徒生童话里的手,只要轻轻地触摸到哪怕是冻僵的玫瑰花,也能够立刻使其芬芳怒放。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同样的潜质,等待的只是一双神奇而富有想象力的大手。小个子的李斯特就是凭着这双神奇的大手征服了当时的巴黎,并开始了他马不停蹄的欧洲巡回演出。他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应该说,这一称号他当之无愧。

肖邦把你带入梦境,你会永久沉浸其中。李斯特是一片阳光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光芒。

魏玛一直都是欧洲艺术的重地,巴赫、歌德、席勒都在那里生活过,现在那里还矗立着他们光彩照人的雕像。

为了既定目标而不惜遭到嘲笑和嫉妒、付出最痛苦的牺牲和忍受贫穷,这就是任何时代真正艺术家的遗产。而对于我们称之为匠人的人,我们则不需要为他们而特别的感到不安。为了充实他那至高无上的自我,日常的琐事、对虚荣心和小宗派可怜的满足,这些对他们就已经足矣。

他像一座旺盛的火山,喷发出如此强悍的创造力。

酒馆是酒鬼最好的相遇地点,雪山的峰顶自然就是探险者最好的相逢处。

成为他们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的财富,在五线谱荡漾起的缤纷乐思里,他们运用那些文学作品是那样水乳交融、得心应手。

贝多芬的音乐重视的是宏大叙事,李斯特和柏辽兹的音乐重视的是个人抒情。

或许能够听到神秘的大自然之声,轻风拂动着山间的树叶,细雨打湿了小鸟的羽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许能够听到生如春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旋律,听到弦乐的柔情似水、木管的恬静如梦、长笛的清澈入云、铜管的高贵缥缈。

听到英雄急促的呼吸和内心翻涌着的如潮冲动,激动得涨红的脸庞和骄傲的头颅上迎风飘曳的长发,听到暴风骤雨中战马的嘶鸣和刀光剑影中的猎猎之声。我们或许会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幽怨呜咽而和李斯特一起叹息,也会为长号和圆号齐鸣、双簧管和长笛低语而深深地感动,为突然听到铜管的灿烂辉煌而和李斯特一起扬起泪花闪烁的脸庞四顾苍茫。

那种不愿意循规蹈矩而总是企图闹出点新动静的人。

激进派人物而生气勃勃,色彩绚丽得甚至有些刺眼。他们两人不仅以自己的作品洋溢着那个时代激进的热情,而且将浪漫派的音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与严谨典雅、宁静致远的德国风格相比,他们的音乐独有的那种色块浓郁、音调优美跳跃起伏的风格与气息。


1 2 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书笔记:《音乐欣赏十五讲》(二)

赞 (0) 打赏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